人生不必太计较完整全文阅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结局无删节

人生不必太计较完整全文阅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结局无删节

时间:2020-08-20 23:39:57作者:袁钰

《人生不必太计较》是作者袁钰创作的轻类型的小说,人物真实生动,情节描写细腻,快来阅读吧。《人生不必太计较》精彩节选: 很多人见到他人背有诸多名利走在前面,就不甘心停下自己的步伐,而是也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殊不知,如此行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条件,最后只会落得个累倒在途中的惨淡结局。功名利禄常常微...

《人生不必太计较》 免费试读

很多人见到他人背有诸多名利走在前面,就不甘心停下自己的步伐,而是也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殊不知,如此行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条件,最后只会落得个累倒在途中的惨淡结局。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放弃那些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不为功名所囚,不为利禄所累。

莫为名利诱,不走正道走邪道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与“名”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不休。名利不过是生命的尘土。我们要懂得让自己“停下来”,不对名利计较太多,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

古时候,有一个国家的风俗很是奇特。这个国家每到庆典的大喜之日,它治下的妇女都想要亲手持一朵漂亮的莲花去参加庆祝游行。在很多女子看来,唯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高贵展现出来,否则就会觉得自己脸上无光。

当时,有一个穷汉的妻子见到其他女子都持着莲花庆祝游行,但自己的老公却连一朵莲花都买不起。为此,她甚为苦恼。她终于忍不住对老公说:“今天是我国的国庆之日,每个女子都手持一朵漂亮的莲花,你买不起也就罢了,但也应当想方设法弄一朵莲花给我,否则我就跟你离婚!”

穷汉听到妻子这句话,甚是惶恐,承诺妻子说:“亲爱的,等我回来。我一定为你弄到一朵莲花就是了。你不要说什么离婚,离婚太伤害感情了。”

事实上,当时的莲花不是普通的穷苦之人消费得起的。不过,这位可怜的穷汉,为了获得妻子的欢心,便决定冒险闯进国王的花园偷摘一朵。

他潜行进国王的御花园。御花园中有个池塘,其中饲养着大量的鸳鸯。他猛然想起自己也曾学过鸳鸯叫。于是,那天晚上他一边模仿鸳鸯的叫声,一边偷潜入御花园长有莲花的地方。当他在池塘中欢喜地采摘莲花的时候,所有的鸳鸯都惊动得大喊起来。

看守御花园的侍卫闻声赶过来,呵斥道:“何人如此放肆大胆,这般时刻竟然在此逗留?”穷汉顿时慌张起来,竟然回答了一句:“是我啊!”侍卫见状,随即纵身一跳,准备将穷汉逮个正着。这时,穷汉才惊觉似的模仿起鸳鸯的叫声。

侍卫严厉地说:“刚才你不模仿鸳鸯的叫声,现在才开始模仿,不觉得太晚了吗?现在我要把你带去见国王。”

穷汉听到自己要被带去见国王,悔不当初,但这一切都太迟了。

故事中的穷老公为了小小的名利正道不走,而走上邪道,等到醒悟过来,却后悔晚矣。倘若我们效仿他,为名利所诱惑,将来堕落岂不是太冤枉。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们要时刻记得,莫为名利诱,量力缓缓行。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究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当然,最好的活法还是淡泊名利。因为名字下头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一个人如若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但许多人口口声声说将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内心中无法摆脱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态,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时时挂在嘴边。好做讨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能尽忘名利。

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斤斤计较,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机关算尽,最后伤情害义也害了自己。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说,心口如一,本身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很轻松。

对于有限的生命而言,名与利都是无止境的,我们要适可而止。其实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无休止地膨胀,人就不会有知足的时候。欲望就好比是在与人同行,见到他人背有诸多名利走在前面,就不愿意停下来,而是也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殊不知,如此行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现实条件,最后只会落得个累倒在途中的惨淡结局。

幸福是不可以用金钱等价交换的

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人有钱就一定是幸福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时至今日,从未有明显的证据表明金钱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

当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金钱的作用堪称是神通广大的,它能够买到市场上出售的很多东西。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吃饭、穿衣、出行……总之,没有它,日子便没法继续过下去。所以,很多人拼命地去赚钱,甚至不惜牺牲健康来换取金钱。在他们看来,金钱是万能的,只要赚到了足够的钱,就可以幸福快乐地享受人生了。

现在许多人钱赚得越多,反而负担越重,就是因为钱赚得越多,就花费越多,花费越多,就不得不去赚更多的钱来支付更多的开销,也就必须消耗更多时间去管理金钱与投资。金钱的诱惑堪称巨大的无底洞,你永远也难以将其填满。假如深陷其中,就只能活在追逐金钱的强大压力以及求而不得的苦恼里,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不难看出,尽管生活中离不开金钱,但金钱多了并不一定就能幸福快乐。金钱与情感幸福并非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不必太计较金钱的多寡。

在荷兰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金钱的谚语:有了金钱,你可以买房子,但不一定能买到一个家;有了金钱,你可以买钟表,但不一定能买到时间;有了金钱,你可以买一张床,但不一定能买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金钱,你可以买书,但不一定能买到知识;有了金钱,你可以买到血液,但不一定能买到生命;有了金钱,你可以买性,但不一定能买到爱。

的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金钱越来越攀居重要地位,比如万一遭遇困厄、生活拮据、身患重病……我们总是那样渴望金钱,渴望它带给我们健康,渴望它让我们摆脱困境,渴望它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但并不能因此就说金钱是万能的。当金钱被视为神圣的、万能的、第一位的东西时,人就丧失了生命中所有宝贵的东西,人也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事实上,这样的人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事实上,当一个人对金钱有过多的贪欲,将其视为生活唯一的目标,并被金钱所异化时,他是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的,最终也将会因此而葬送掉自己的一生。比如,有一些人,由于贪欲膨胀,不惜出卖国家的情报机密,不惜侵吞巨款公款,甚至将国家下拨的救灾款据为己有;有一些美貌女子,由于铜臭腐蚀了灵魂,不惜抛掉名誉、贞操、廉耻,用肉体换取金钱,将原本应该好好奋斗一场的青春年华挥霍掉。

加艾德·第爱纳先生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心理学。他在对财富与幸福的联系研究后指出,在人均年收入低于1万美金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保障并改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教育、营养、医疗、人权,人们就会认为十分幸福。但对发达国家的人而言,情况却大为不同。恰如《追求幸福》的作者大卫·G·梅耶在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一旦摆脱贫穷,经济的发展就很难提升人们的幸福之感。人们绝非越有钱就越感到幸福。”

换句话说,尽管财富不会阻碍人们获得幸福,但它也不能带给人们恒常的幸福。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希望能够用金钱换来幸福,于是,他们购买生活用品,甚至是奢侈品,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这些东西带来的幸福感很短暂,幸福是不可以用金钱等价交换的。

幸福是一种深层上的精神体验,关键在于心境。有道是“境由心造!”俄默·伽亚谟是波斯著名的诗人。他曾这样说:“一杯美酒,一卷诗书,地狱于我亦是天堂。”一语中的,形象地道出了个中底蕴。人,既然实现了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的精神超越,就该拥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方可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有句俗语说得好:“能用金钱买来的都不贵。”所以,我们不能让金钱挡住双眼,不能让金钱成为套住我们心灵的枷锁。生活的智者从来不会将金钱视为生活的全部,因为他们明白,生活中还有很多远比金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追寻,比如爱情,比如友谊,比如健康……

我们不否认,对生活在饥饿状态下的人而言,金钱能够使他们离幸福更近些,因为他们需要的就是食品和健康。但“金钱”并不是“幸福”的代名词,“幸福”也不是什么“大款”的专利。少求寡欲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你心怀热爱生活之情,有一个不懈进取的目标,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你就会很容易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作为身外之物的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假如连生命都丢了,金钱再多又有何用?在生活的基本需要有所保障的前提下,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我们就会有一种幸福感。所以,不妨活得洒脱一些,做一个不太计较金钱多寡的人吧!

不计较名利,能让你赢得更多

人生一世,始终会与名利相伴,选择什么样的名利观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贪婪就选择了低俗,选择淡泊就选择了高尚。名和利都是羁绊,你如果太过计较,怎么能够得到解脱呢?要做一个成就非凡的人,就不能被困在名利做主的单极世界里,应该跳脱出来,让眼界更开阔,让自己拥有更宝贵的品质。

小池先生是一名日本籍的企业家。在他20岁的时候,他曾在一家机器公司做推销员。有一段时期,他推销机器十分顺利,两个多星期就跟25位顾客做成了生意。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他手里所兜售的这种机器比其他公司同样性能的机器价格稍高了一些。

他心想:“假如被顾客知道了,必然觉得我在欺骗他们,将会对我的信誉产生质疑。”于是,小池先生深感不安,马上带着合同约书和定单,逐家拜访客户,诚实地跟客户讲明情况,并让客户重新进行选择。他的所作所为让客户们非常感动。此举也为他带来了良好的商业荣誉,众人都觉得他这个人诚实,值得信赖。结果,不但25位顾客中没有一个解除合约,反倒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客户。

小池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情操,让他赢得了更多。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金钱、名利,视之越重,害处越大;视之越轻,益处越多。贪婪者会以生存为理由遮掩自己对金钱的贪欲,但是人格高尚的人从来不需要这些理由。因为他们不会为了名利将自己的尊严和良知弃之不顾。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为名利所累,才会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在超越平凡的高峰上攀得更高。

我国古代将军的名号繁多,依照封号而言,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靖逆将军等;依照官职而言,有上将军、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依照绰号而言,有断头将军、啖睛将军、铁血将军等。可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冯异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号——“大树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冯异为人谦虚退让,遇事隐忍,尽管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每次在路中邂逅诸将,不管对方官职高低、战功大小,都驱车让路。刘秀带领众将军行军打仗时,每次战斗结束后,将领们总是围坐成一圈,高谈阔论,论功谈赏。然而冯异则时常一个人避坐大树之下,潜心思考着战斗的经验得失,时间长了,将士们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和淡泊名利的态度,便戏称他为“大树将军”。攻破王朗后,刘秀整编部队,把投降的将士分给诸将军,结果众军士纷纷表示愿意归属“大树将军”,刘秀因此对他更是欣赏有加,屡屡委以重用。

冯异之所以能够长期被领导重用,关键在于他“才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有一个正确的名利观。

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名利观,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只会看重眼前的蝇头小利。纵览古今中外无数英雄伟人的精神境界,不难发现,只有视事业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另外,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正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环境下,金钱、名利对人的诱惑就会越加强烈。如果抵御不了这种诱惑,就可能走上不归路。

自古以来,金钱、名利对人们的吸引力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希望过上令旁人羡慕的幸福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切忌为此而不择手段。古语有训:“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有所选择地争“权”夺“权”,有所选择地言“钱”挣“钱”,拥有一个正确的名利观。

太计较金钱,就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人们,有一部分是金钱的主人,不管钱多钱少都拥有人的尊严;还有一部分则是金钱的奴隶,一辈子为钱所役,甚至被钱所毁。尽管视金钱为粪土的人凤毛麟角,但不甘心沦为金钱的奴隶,几乎是拥有正常心态的人都能够做到的。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金钱的奴隶还是金钱的主人呢?衡量标准并非看他是否腰缠万贯,而要看他对待金钱的态度。

一个富翁忧心忡忡地来到教堂,做过祈祷后,他找到牧师请教问题:“我尽管有很多钱财,可是我却感觉不到我有多么幸福,我甚至不晓得应该用自己的钱财做些什么事情?”

牧师让富翁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街道。过了一会儿,牧师问富翁看到了什么。富翁回答:“来来往往的人群,非常美妙!”

接下来,牧师又将一面非常大的镜子摆在他面前,问富翁:“你看到了什么?”

富翁回答说:“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上去忧心忡忡。”

牧师语重心长地说道:“是啊,窗户和镜子的制作材料都是玻璃,区别在于镜子上镀了一层银粉,单纯的玻璃让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多姿多彩的外界环境,没有什么阻拦你的视线,但镀上银粉的玻璃只能让你看到你自己,是金钱遮蔽了你心灵的眼睛,你守着你的财富,只是守着一个封闭的世界,却忽视了对他人施以爱心。”

富翁听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从此以后,富翁开始不再计较金钱,总是尽可能地去资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把自己的博爱带给他们,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感激和祝福报答他。

富翁从中不断地得到欢乐,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对于智者来说,钱财是积累功德的一种资源;对于愚者来说,钱财是诱惑,是遭遇不测的陷阱。古语有云:“善用之为福,不善用之为祸。”对于物质与钱财,我们需要用一颗觉醒的心来看待,并且善用它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乏唯钱而动,缺乏奉献与合作精神的人。这些人言谈举止之间无不被金钱所役,被牵着鼻子走,他们是金钱的奴隶。沦为金钱的奴隶是人性的悲哀之一。

古时候,有一位坐拥万顷良田的大地主。他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生活过得并不开心。在他家高墙之外,住着一家以打铁为生的贫苦人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夫妻俩整天乐呵呵的。一天,地主的小妾听见这对夫妻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尽管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过得开心呢!”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有个办法,保准他们明天开心不起来!”说完,吩咐管家拿来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朝着铁匠家门口丢过去。

第二天清晨,打铁的夫妻俩拿着扫帚打扫院子,看见了两根“从天而降”的金条,心里又激动又紧张。他们为了这两根金条,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放下不做了。老公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妻子反对道:“不可以!金条的事情被别人知道了,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老公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妻子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让小贼偷去的。”

就这样,夫妻俩商量来,讨论去,最终也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踏实,先前的快乐再也没有了。

打铁匠原本生活清贫,但还算是幸福。拥有了金条,并没有让他们获得幸福,因为他们被金钱所累。他们太在意金钱,反而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古语有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一种对待金钱应该具备的正确态度。生活在经济社会中,我们需要金钱,但是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被金钱所役使。

事实上,金钱只有在使用时,它的价值才会发挥出来。假如放着不用,就好比是一堆废纸。比如,文学上塑造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的阿巴贡,他视财如命,吝啬成癖。他除了对家人及仆人苛刻至极,甚至自己也经常饭不果腹地上床,以至于半夜被饿醒,还要去马棚偷吃东西。他不顾孩子各有钟情之人,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给有钱的老爷。当他费尽心思藏埋在花园中的钱被人盗走后,他痛不欲生。这种对金钱的态度是欠妥的。

金钱够用则已,断然拒绝额外的诱惑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毕竟,人生除了金钱,还有很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金钱有时候也是充满毒性的,它毒害的是人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放弃那些使我们生命过分沉重的金钱欲望,不要一味地追求金钱,更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否则,盲目地追求金钱,只会令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破除对金钱的占有欲,转而对金钱抱持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也就是真正将钱视为身外之物,无论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唯有如此,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对金钱持占有态度,他同时也就被金钱占有,成了金钱的奴隶了。恰如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指出的:“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我们要让金钱为我所用,为人所用,而不要成了舍不得散财的守财奴,主动掉进金钱的陷阱中,将自己推向绝境。我们要清楚的是,过度追求金钱,不仅难以获得幸福快乐,而且很可能让自己掉入满是痛楚的欲望深渊。

不因财富多寡而计较身份高低

有的人或许比别人的银行卡里钱多,或许比别人的社会地位更高,然后,他们逮住机会就开始向别人炫耀一番。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因为财富多寡而计较身份高低的人。他们在计较中拔高自己,贬低别人。虽然没有人希望比别人差,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轻视的眼光中。就算是没钱没地位,也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矮一大截。真正懂得生活真谛和意义的人,虽然珍惜财富,但却从不计较身份的高低,也从不炫耀。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且自己为官30多年,却俭朴了一辈子。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之外,像样的衣服没有几件,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装备也非常简单。他除了以节俭为自己立身之基,还要求家人也过着俭朴的日子。

有个叫仲孙它的人见他日子如此节俭,便劝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闻你在家中不允许妻妾穿丝绸衣服,喂马的时候也不准用粮食。你自己更是对容貌服饰不重视,你不觉得显得太寒酸了吗?让别国的人知道后,不怕被笑话吗?更何况,这样做,对我们国家的体面也是不利的,人家会取笑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您为何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对己对国都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听完这番长篇大论,季文子淡然一笑。然后严肃地回答:“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感觉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很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想到这些,让我为自己添置家产,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呢!假如黎明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却妆扮妻妾、精养良马,让我这个做官的良心如何安放呢!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体现而出,绝非靠着他们拥有穿着靓丽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断定的。既然这样,我又如何能够接受你的建议呢?

季文子的这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赧之色,同时也让他内心对季文子愈发敬重。

从这以后,仲孙它开始以季文子为榜样,非常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中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饲养。

炫耀其实是人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具备的心理。表面的奢华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有损的。就算在我们真的十分富裕的时候,最应该珍惜的也应该是健康的普通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财富多,就自感生活档次必须得调高,以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身份。

在瑞士,富翁数量很多。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年收入超过百万瑞士法郎的人高达18.3万,即全国人口的2.6%都是百万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家过亿。然而,这些富翁给人们留下的整体印象都是“生活富而不奢”。

克劳斯·施瓦布曾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见到了他。他数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身穿一套款式老旧但非常整洁的双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谈论起他的生活,自称“不爱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饰或昂贵的高档手表来‘炫富’”。不管是在达沃斯年会上与数百位各国首脑相聚,还是穿梭于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办公室陈设也很简单,没有宽阔的空间和昂贵的办公设施,只有普通的沙发、茶几和几个书柜。平日里,施瓦布自己开着一辆客货两用车,午餐是跟普通员工一样的自助餐。

事实上,瑞士有很多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样,生活节俭。在吃的方面,瑞士人也从不故意摆阔。那里的餐馆不准顾客浪费,甚至会对浪费者罚款;在穿戴方面,瑞士是“手表王国”,但不少富翁手上戴的绝非“劳力士”“欧米茄”等豪华品牌手表,仅仅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着普通人都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在交通方面,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买得起“宝马”“奔驰”,但瑞士公路上跑着的大多是“大众”“雪铁龙”等普及型汽车;在日常用品方面,因为瑞士物价相对较高,每逢节假日,很多瑞士人都会驾车到邻国购物。

英瓦尔·坎普拉德身为零售业巨头宜家的老板,也常常驾驶着一辆老掉牙的“沃尔沃”汽车,平日里买菜也总是选择在下午,因为下午蔬菜价格会比上午的低廉。

瑞士富翁为何不计较自己的身份、不喜欢奢侈和招摇呢?在他们看来:“瑞士缺乏资源,也鲜有那种暴发户,瑞士人致富凭借的只是勤劳的双手。”如此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理所应当地要倍加珍惜,因此养成了不奢华的民族习气。

中国搜狐的CEO张朝阳也不是一位会因财富而计较身份的人。他说:“白天和傍晚的大多数时间,北京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所有的车都走走停停,加速减速,烧着油,污染着空气,并增加北京的局部温室效应。开车,是几十年来中国人憧憬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开车变成了时尚、富裕与地位的象征。在拜金主义价值观占据了这一代人头脑的当下中国,人们根据一个人开的车判断他的经济实力。”

他还指出:“如今,北京的街头充斥着豪华的、中档的、低档的各种车,无论高档低档,都是一个个尾气的喷嘴,污染能力没有差别。所以开车已经与出行方便无关,而与虚荣心有关。打车的成本已经比开车低了,坐地铁、乘公交成本就更低了,而且时间成本都比开车要低。”他认为,走路是最好的运动,因为走路会使大脑分泌出令人愉悦的物质,是治疗抑郁症、克服焦虑的最好方法。

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就算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地步,也不应该因此而计较身份的高低、地位的悬殊,进而故意摆谱,营造出一种奢侈萎靡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用财产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作为判断标准的,而是用他头脑中的智慧和骨子里的坚强来表现的;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简单的财产的多寡、身份的高低,而是内心的满足和踏实。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计较虚名,最终会失去很多实在的东西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当时阿姆斯特朗所说的“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其实,除了为人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巴兹·奥尔德林也是该次登月的太空人。然而,同样有突出贡献的奥尔德林却没有那般荣幸,他被掩盖在阿姆斯特朗的光环之下。

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宴会上,曾有人问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先踏上了月球,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否有些许遗憾?”奥尔德林非常绅士地回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回到地球时,我是第一个出太空舱的。这么说来,我可是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啊。”现场的人们听到这句话,纷纷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好比是一条河,轻漂而虚肿的东西浮在水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则沉降到河底。”就像稻田中的稗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有人说:“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非常稳固,所以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就算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也不会例外。”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太盛将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当一个人迈向虚荣的高阶之后,他必将踏上自私的低门槛。中学学物理的时候,有一个名字经常被提起。这个名字就是焦耳。人们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之前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热质说,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他先后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终于获得了热功当量值。

其实,不广为人知的是,跟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首位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让这一定律被人们认可之际,名利欲望的膨胀促使焦耳对迈尔大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并没有完成热功当量的计算,而只是预见到了在热与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迈尔并未曾证明这一关系,他焦耳才是第一个证明这一关系的人。

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日益扩大,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开始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指责。最终,迈尔有口难言,难以承受这一争论和批评造成的压力,尤其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对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予以否定之后,迈尔更是陷入痛苦之中。在这风头浪尖上,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于是,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又患上了精神病。

就算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只不过,焦耳为争夺虚名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世人所诟病。

恰如英国的著名哲学家培根所指出的:“有些人在他们的行为中力求光荣与荣誉。通常情况下,这种人尽管非常受人们议论,但却很少人在内心中真正羡慕他们。”

虚名跟金钱一样,都是身外之物,是水流花谢之物,切不可一味对它们进行追逐。假如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择手段,到头来会害人害己。试问,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更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有助于你流芳千古,甚至还会导致你身败名裂呢!

客观地说,荣誉本身也是责任,求名并非坏事一桩。当人心怀名誉感之际,他会产生进取的动力。一旦获得某种荣誉,兴奋之余,就是压力了。他们会明白羞耻,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名声玷污掉;他们通常并不担心自己的荣誉过低,被别人笑话,而是唯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确,名誉过高是一种重大的负担,有道是“与其名誉在前,孰若无毁于后”。

不过,什么事都过犹不及。对于虚名过分求之,则好比是强扭的瓜儿,不甜!通常情况下,君子求善名,小人图虚名。

所谓“虚名”,是被别人加在身上的一种名誉,通常而言,名与实是相契合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做出的贡献是相匹配的。然而,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慢慢地不相配了,也就成了虚名。而虚名会让人放弃努力,沉睡在自己已经获取的名誉光环上,不思进取,终将导致平庸。

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小仲永自幼被称为神童。他读书过目不忘,小小年纪即可吟诗作赋,少时成名,被人称颂。然而,仲永成名之后,便沉醉于虚名之中,不再勤奋努力地学习,待成人之后,便跟普通人并无区别了。他幼时的那些天赋、才华也都离他远去了。纵观他的一生,成就并不大。这就是典型的让虚名毁掉人生的事例。

记得在某地举办的一次规格较高的评选先进活动中,有一业绩卓群者坚辞荣誉称号。于是有人问其何故。答曰:“图虚名,招是非,不如留下精力干实事。”是的,名誉的获得一定要靠脚踏实地地做事,依靠创造性的工作和人们瞧得见的业绩,比如那些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以及奥运会的冠军等等,他们中尽管有一些人沉默寡言,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令人敬慕的。相比之下,有些人则贪恋虚名,极力标榜自己,自吹自擂。最后,落得个适得其反,被人嗤之以鼻的下场! 还有一些太计较虚名的人,一经获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客观情况,竭尽全力地对名誉加以维护,最终早早地就被名誉累死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有一位知名的硬汉,非常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年,他患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而是将病情当秘密般隐瞒着,生怕自己给人落下一个贪生怕死的不良形象,结果病情急剧恶化,再去医治为时已晚,他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一个月就一命呜呼了。享年不过40岁。可以说,这位硬汉就是太计较虚名而累死的。

名誉固然重要,但它到头来也仅仅是人的身外之物。比名誉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将性命丢掉的话,无异于舍本逐末。我们不要因虚名而累。一个人倘若做到了无己、无功、无名、心灵无所困扰,行为自由自在,他也就能够自由而逍遥地活着了。

用虚名伪装自己就好比是用炮弹制作装饰品,你对虚名过于计较,无异于是在点燃炮弹的导火索……虚名好比是空中之月,倒映在水中晶莹剔透,但走上前亲自用手抚摸,它就会消失不见。过于追求虚无缥缈的荣誉、名声,最终可能会失去很多实在的东西。比如,社会上有一些所谓的先进人物,他们时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苦不堪言,失去了正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顾及着自己的言谈举止要跟自己的身份相符,这就好比是给自己戴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真谛。

我们要看破名利的虚妄性,不为虚名所累。做到这一点,需要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面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还应该果断地抛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不因小有所成而沾沾自喜,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荣誉。

人生苦短,载不动太多的虚名。记住,我们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奉承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努力付出中。如果太计较虚名的话,就算你获得了你想要的,你得到的也只是虚的、暂时的东西,失去的却是永远的、实在的东西。熙熙攘攘为名利,何不开开心心过一生。

阅读全文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作者思维奇特,想象力很丰富,我喜欢,只是画卷铺的太大,有些写的不够细。

作者:袁钰类别:赘婿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人生不必太计较完整全文阅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小说结局无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