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精彩章节未删节)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精彩章节未删节)

时间:2020-08-31 16:26:51作者:本书编写组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是作者本书编写组所著的一本轻类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精彩章节节选:丁新民:一个大写的“农民工”丁新民,男,蒙古族,1950年7月出生,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新民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免费试读

丁新民:一个大写的“农民工”

丁新民,男,蒙古族,1950年7月出生,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方路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新民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物、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先进个人等等荣誉称号;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辞官下海的大写“农民工”

1968年冬,初中刚毕业就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呆了6年,脱过土坯,拉过羊粪,种过蔬菜,刨过大粪……1969年,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期,就以“别人挑一我挑二”的吃苦精神,被师、团党委树为“丁铁人”。

1975年以后的几年间,他在原伊克昭盟公路总段担任环节干部,哪里落后、哪里有困难,他就主动要求去哪里,先后使11个二级单位一年就改变了面貌,被群众称为“一年一变样书记”。但丁新民经常这样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

1997年12月,时任伊克昭盟公路工程局局长的丁新民在一次视察时遇到严重堵车。彼时的伊克昭盟正值经济起飞之初,家乡的经济哪能被交通掐住脖子呢?丁新民坐在车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伊克昭盟的交通不畅问题。不久,丁新民辞官下海,在内蒙古第一个采用BOT模式引进外资创办了伊盟东信公司(东方路桥的前身),以“剃头明志”的决心率领公司员工修建包府公路东杨段,创造了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通车收费的奇迹,打通了鄂尔多斯煤炭外运的瓶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

对客户讲诚信:高一级标准的筑路铁军

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丁新民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把企业信誉看作生命。始终强调“诚实守信是立企之本”的理念。他在集团董事会上定下一条铁律:“东方路桥承建的所有道路都要比国家标准高一个等级,三级路按二级路干、二级路按一级路干、一级路按高速路干、高速路按样板路干。”1999年,东方路桥承建的东胜区杭南路完工,按照国家标准已经完全合格了。但是,他发现部分路面平整度不够,影响外观质量,当即决定砸烂重修,并且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罚,保证了企业信誉。

对员工讲诚信:“让无产者变为有产者。”

在以“民工就是我员工”为主题的东方路桥第一工程公司的宣传板上,红底白字,赫然写着9个大字:“让无产者成为有产者。”

说说容易做做难。丁新民如何让无产者的农民工变成有产者呢?这要从他的管理说起。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执行日工资制,每天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钱数永远都不会变,这种分配形式严重地损害了劳动积极性和主人公的责任意识。2002年春,东方路桥总裁丁新民给民工联队出了一个招儿,即定额管理。

丁新民把企业与农民工的关系比作水和船:“定额管理就是激流中的水闸,只要控制得好了,水就会越来越多,船就会越浮越高。”丁新民为稳定队伍,除落实定额管理之外,还敏锐果断地在农民工中推广股份制,让他们持股,丁新民常说:企业是大家的,财富当然也就是大家的。这些都足已见证他的远见卓识。

集团下属刘世奇联队的股份制试行始于2004年。民工联队实行股份制改革以后,工程技术人员、机械操作手虽然入股不多,但他们把联队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机械当成自己的财产,把工程当成自己家的活儿。用农民工的话来形容:“原来公司交给我们一块地去耕种,现在是公司分给我们一块地来耕种,今天我们耕种的是自己的土地啊!”

现在,丁新民领导下的东方路桥,为员工盖起户均120平方米的住宅楼,使500多户员工搬进了新居;他专门给道班工人盖了住宅楼,使长期工作在荒郊野外的养路工人住上了楼房,享受到了集团发展带来的实惠;有350多名员工贷款买了私家车,为员工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内部分配上,他坚持全员持股,坚持人本大于资本,实行按劳取酬,员工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员工对丁新民都很佩服,一心一意跟着他好好干。大家深知,董事长的心里记挂着员工,早已把农民工当成了自家兄弟。

对社会讲诚信:三个“不躲闪”原则

对内,丁新民对员工讲诚信;对外,丁新民对社会讲诚信。集团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三个“不躲闪”原则,即“照章纳税不躲闪,合理缴费不躲闪,回报社会不躲闪”。

“我也是农民工,农民工就是我的亲兄弟!”

作为企业家,他或许算不上最成功的一个,但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他播撒的是大爱的种子,收获的也是满园葱茏的翠绿。

白进彬和白进勤是堂兄弟,白进彬在米脂县人民医院就职,之后还当上了代理院长。而堂兄白进勤没有这么幸运,他16岁那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左腿。痛哭过后,他选择了奋斗。白进勤带着自学的石匠和木匠手艺随同几位乡亲,勇敢地走出了大山。第10个年头,他走进了“东方路桥”。感受到东方路桥对农民工的爱,白进勤说服兄弟白进彬丢弃了代理院长这个铁饭碗,来到东方路桥。在东方路桥,兄弟俩一个是联队的物质领袖,一个是联队的精神领袖。

然而,造化弄人,3年后,白进彬被确诊为食道癌,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不满50岁的生命。

白进彬的葬礼上,丁新民跪在灵棚前,从旁边抽出一沓烧纸,点燃,磕头。“我是专程来给进彬送行的。在东方路桥,我们是兄弟。东方路桥人,都是兄弟。我们要让进彬走得安宁,我要感谢他。他是东方路桥的恩人,所有的农民工兄弟都是我的恩人,没有你们哪有东方路桥……”

一个身家几十个亿的大老板,在一名普通员工的葬礼上,为“兄弟”送行。在东方路桥,类似这样的兄弟情谊,比比皆是。联队内的工人之间,联队与联队之间,工人与丁新民之间……

李郁林:妻债夫还,是坚守11年的承诺

李郁林,男,汉族,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中学教师、德育室主任。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每个月领到工资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爱人一道去债主家登门还债。这样做已经11年了。当年,由于妻子的一时兴起,他们背负了近20万元的债务。那一年,他月工资才400元出头。即使生活如此拮据,作为老师和学校领导的他,一次次地把托人情、走关系的人拒之门外,他说:“就是欠债,也不能收你好处……”

他就是李郁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妻债夫还,天经地义!”

李郁林原来家境殷实,父亲是退休教师,有退休工资;爱人经营一家批发店,生意红火。可天有不测风云。11年前,李郁林的妻子一时兴起,借款与人合资经营房产生意,后来,由于受经济过热的影响,全省经济陷入低潮后只能低价出售。2000年,众人分摊债务时,李郁林爱人留下了近20万元的巨额债务,家庭顿时陷入困难之中。

为了还债,李郁林夫妇把批发店转让了,但杯水车薪,无法填补巨额债务窟窿。老父叹气,老母垂泪,妻子痛哭几天后提出离婚,她不愿让债务连累李郁林一家人。

“妻债夫还,天经地义。我不同意离婚,两人都扛不起,你一人能还得清吗?”李郁林回答得斩钉截铁。

听到他的话,妻子流着泪,点头答应,并发誓要和丈夫一起打拼,尽早还债。

那一年,李郁林月工资400元出头,而债务近20万。这是一组天文数字与微薄收入的不对称比拼。加之爱人失业,父母年迈,孩子幼小,岳父母那里有时还需接济。

李郁林深深感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还债历程。

此后,李郁林每月拿出工资中的绝大部分还债,爱人在渔港码头找了份零工,补贴家用。11年坚持下来,李郁林已经还债17万多元,余下的都是至近亲友的债务,亲友们都说算了,但他执意“欠债还钱”,计划在2012年年底前将所有债务还清。

“账本一直就放在我们夫妻床头,每还一笔,睡觉又安稳一点。”李郁林的心情没有停留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很快地转回到现实的债务上。他的目光扫视着账本,“还有6800元,今年一定要还完,过一个踏实的春节”。

“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

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异常困难,但不该要的钱,李郁林分文不取。白马井中学有4300多名学生,是许多教学辅导材料经销商重点关注的学校。作为德育主任,李郁林是学校中层干部,也是被众多商人“攻关”的对象之一。一次,一个思想道德教育辅导材料的商人提着一小袋水果敲开了李郁林家的门,不谈推销,只聊一些学校德育的想法。临走时,李郁林让客人把水果带走,对方说几个芒果只是作客的礼节而已,摆脱李郁林的手就走了。客人走后,李郁林打开一看,里边卧着个信封,信封里边装的是1000元,他赶忙追了出去,把信封塞回客人的口袋里。

熟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劝他说:“收下吧,也好拿着还债去。”李郁林坚定地摇了摇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领导干部,要讲师德,要讲原则,就是还债,也不能收这样的钱啊!”

再苦再难,也要注意做人做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李郁林始终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作为行为规范,追求“以德立身”,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对学校负责,对同事负责,对学生负责,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家长保持诚信,真心和学生交朋友,发挥思想政治课老师和德育工作者应有的作用。他和学生坦诚交流,耐心听取学生倾诉,用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诚实守信感染学生,学生亲切称他为“亲爱的大朋友”。

学校领导看他工作量大,计划安排他爱人到学校干勤杂工,既有稳定收入,又能照顾生活,但他却把机会让给了其他爱人没有职业的老师。有人说他太“傻”,李郁林淡淡地回答:“我不能因为还债就让别人同情我,更不能让领导照顾我。欠债还钱,是我的义务;努力工作,是我的本职。”

“这几年教师的工资涨了,还钱的速度快了,但自己却没一分积蓄。”李郁林告诉记者,学校很多教师前几年拿几万元买块宅基地,如今都盖起了房子,而自己一家还住在建于1980年代的房子里。明年孩子就要上大学了,学费是个大问题。

尽管如此,李郁林乐观向上,他坚信,随着国家的发展,他以后的生活道路将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对于他所获得的荣誉,李郁林一直表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因为,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不过是一个人践行对社会、对家人、对事业承诺的必然,是一个普通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

“我不能因为还债就让别人同情我,更不能让领导照顾我。欠债还钱,是我的义务;努力工作,是我的本职。”

周国允:用诚实守信闯出一片天

周国允,男,1964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高平乡周潭村,中共党员,周潭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华都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新世纪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队队长。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北京市荣誉市民等称号;先后当选为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

提到“周国允”三个字,在北京建筑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个响亮的信誉品牌。从一个打工者到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队队长,20多年来,他一直奉行“说到必须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钱财可以不要、诚信永不可失!”的做人原则。他带领施工队先后参与建设亚运村、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国家体育场等210多项工程,建筑面积700多万平方米,合格率达100%。这些工程中,57项获长城杯奖,6项获得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1项被评为国优工程。

钱财诚可贵,信誉价更高

在北京,作为一个外来的打工者,创业之初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周国允四处碰壁,但是他没有埋怨,而是想办法适应环境。他要求自己和工人们坚持诚实守信,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来赢得业主的信任。慢慢地,周国允的队伍逐渐成熟起来,在北京打开了局面。

“我们是河南人,我们是岳飞的老乡!”在做完一次大工程后,被人问起是哪里的队伍,周国允自豪地说。他教育工人,“建楼先建人”,“做事先做人”。20多年来,周国允从未拖欠过工人工资。资金紧张时,他硬是将房子、汽车抵押去银行贷款,也要及时足额的把工资发到工人的手中。他认为只有靠信誉才能留住人心,才能留住来去自由的工人们。

多年来,周国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凭信誉拓市场”,使周国允成为京城建筑界公认的“大腕”。按惯例,施工队参加工程竞标一般要交纳几十万元的押金,但周国允却能破例,在招标中只要报出周国允就可以免去这笔押金。周国允经常说:“我们在北京二十几年风风雨雨是经过考验的,不是靠拍胸脯,给人许诺人家就相信你。作为一个队伍,信誉是最重要的,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我们把信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这些年来,因为诚信,他的事业逐渐壮大,生机勃勃,他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2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勤俭自强”为题,对周国允的先进事迹作了典型报道,并号召全国青年向周国允同志学习。2002年10月,周国允作为惟一一名河南务工者获得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3年元月,北京电视台又把他作为以“诚信”在京创业的河南人代表,作了7分钟的报道。2003年2月27日和10月9日,中央电视台“劳动、就业”栏目以《梦想的故事》、《创业》为题,对他作了两次专题报道;2003年两会期间,他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丁光训的亲切接见。2005年,周国允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周国允同志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被推荐为北京市奥运会火炬手。

回报社会心中总有一份牵挂

周国允在各项工程中顽强拼搏,在建筑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抗洪抢险、“保护母亲河”等公益活动中,在为慈善事业贡献力量的行动里,在“爱心助学”、资助贫困学生时……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周国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原儿女所具有的坚毅,朴实和善良的品质,他在工作中诚实守信,闯出一片天。

“说到必须做到、要做就做最好,钱财可以不要、诚信永不可失!”

雷冬竹:222个“冰雪宝宝”同一个妈

雷冬竹,女,1968年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曾获全国“抗雨雪冰冻灾害英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第六届“中国医师奖章”等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雷冬竹常常说:“我的父母为我取名为冬竹,希望我要像冬天的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参加工作18年来,我每天用真诚、爱心、责任去对待每一位产妇、患者。用爱行医,诚实做事,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信条。”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22个“冰雪宝宝”的故事

诚信是金,是立业之本。2008年初,冰雪铺天盖地,但阻挡不住新生命的降生。一个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涌进了产科,原有的病房一下子住满了。雷冬竹和同事们腾出办公室、值班室,医院又将血液内科和耳鼻喉科的部分病房腾出作为“临时产房”。为了让宝宝和妈妈们暖和点,他们买来电热宝,找来热水袋,放进被窝里;为了让一些没钱的孕妇也能住上医院,他们给其免去了医疗费用。

2008年1月26日深夜,雷冬竹连续做了7台手术,正要休息,这时突然传来“医生,医生,快来!快来!”的喊叫声,她立即冲出值班室,只见担架抬来了一位全身抽搐、嘴角流血的孕妇。这是一名高血压孕妇,必须立即手术!由于连续工作,甚至连吃饭都未能正常,雷冬竹已经精疲力尽,但她咬牙坚持手术。手术进行中,雷冬竹突然全身直冒冷汗,两眼发黑,身体摇晃着就要倒下。一旁的护士连忙撑住她,另一名护士赶紧拿来一瓶葡萄糖水,她喝下后,重新站到手术台上……做完手术,已是凌晨5点多了。

冰雪灾害时期,雷冬竹和她的同事们几乎个个都是这样没日没夜地“连轴转”。2月5日凌晨1点,120急救中心送来一名叫韦翠华的产妇,产后出现大出血,生命垂危。而此时连续的工作已经让雷冬竹和同事们疲惫不堪,但人命关天,她们二话没说,马上投入紧急抢救中。不凑巧的是,那天,电梯开不动了,她们就用担架一步一步地把产妇抬上了9楼手术室。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孕妇转危为安。

那段时间,为了保证冰雪婴儿的健康降生,雷冬竹每天工作17个小时以上,很少回家。一天深夜,她回到冰冷的家里,看到女儿一个人抱着布娃娃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花。看到此情此景,雷冬竹的心都碎了!然而,第二天,她照常早起,轻轻亲吻睡梦中的女儿,含着眼泪走出了家门。

冰雪中的郴州停电12天,在雷冬竹她们这个仅有49张病床的产科,她和同事们完成手术104台,迎接了222个“冰雪宝宝”的降临,其中还有1对双胞胎,没有1例孕产妇死亡。

对于她,荣誉就是鼓励

那场百年不遇的冰雪终于消融了,222个“冰雪宝宝”像春天的花朵一般快乐地成长。雷冬竹被授予“全国抗雨雪冰冻灾害英模”,参加全国抗冰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作巡回报告。面对鲜花和掌声,雷冬竹却很平静:“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产科大夫,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离不开党和政府多年的培养和教育,也离不开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以来的帮助和支持。2008年初的那场雨雪冰冻灾害中,经过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222个冰雪宝宝平安降生。作为一个产科医生,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确保母婴健康,是我的职责所在。”

2012年1月12日,一份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手写签名的新春贺卡、贺信交到了雷冬竹的手中。

贺信中说,希望道德模范珍惜荣誉,戒骄戒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永葆先进品格和淳朴本色,在各自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一如既往地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人民给予的荣誉,领导给予的关怀,让雷冬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抬头看看前面的路,雷冬竹充满了信心。她说:“我要把荣誉作为不断激励和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倡导社会新风尚,弘扬真善美。”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我的成绩跟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跟时代的要求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我更懂得,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我将戒骄戒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李泽英:最美“保姆妈妈”

李泽英,女,1977年7月13日生于贵州省惠水县高镇镇山后村。2009年8月,李泽英荣获第二届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14年来,从年仅22岁开始,她顽强地承担着保姆和妈妈的双重责任,把一对被主家抛弃的双胞胎姐妹抚养成人。孩子们健康快乐的长大了,她的青春却过早地褪色。

“妈妈走了还有姐姐呢!”

事情还得从1993年说起。李泽英的老家在贵州省惠水县的大山深处。由于家庭贫困,16岁那年,李泽英只身从家乡来到贵阳,在一户卓姓人家打工当保姆,负责照顾卓家一对才满月的双胞胎姐妹。李泽英后来知道,这对双胞胎姐妹不是女主人卓某的亲生,而是其从贵医附院捡来的有病弃婴。在卓家夫妇多方医治和照顾下,一年后,孩子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但紧接着,事情出现了一连串的蹊跷。首先是卓家夫妇的离婚。离婚后,一对养女由女主人卓某抚养,1996年,卓某向有关部门办理了孩子的收养权,并取名卓欢、卓欣,希望孩子们能给这个家带来欢欣。但就在1998年的一天,女主人却突然失踪了,并且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样的局面,让李泽英怎样收拾呢?要知道,那年,李泽英还不到22岁,而且在贵阳举目无亲。一个农村来的年轻姑娘,带着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不到6岁的幼儿,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自己吃饭都成了问题,该如何在大城市里生活呢?

李泽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走,还是留?李泽英回头看了看嚎啕大哭的两个孩子,不忍心让她们再一次被抛弃,紧紧把她们搂在怀里,泪流满面地对她们许下了一生的承诺:“妈妈走了还有姐姐呢,姐姐永远都不会丢下你们的。”

承诺是温暖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为了解决三口人的生计,小小年纪的李泽英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她稚嫩的女性肩膀挑过担,每天,双肩红肿,热辣辣地疼痛;她在街上擦过皮鞋,不嫌脏,不嫌累,还要忍受一些人的恶言恶语;她帮人推过车,弱女子的身躯却推动着沉重的货车;她在餐馆打过工,洗盘洗碗,工作累,收入低……但不管多忙多累,她从来没有产生过抛弃两个孩子的想法,相反,她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细心地呵护着她们。

李泽英的母亲也是通情达理、心地善良的人,对未婚女儿抚养雇主孩子的举动,老人不仅没有怪罪,反而特意赶来帮助她们共渡难关。为了减轻李泽英三口的生活负担,每一个月,老人都会步行十几公里走出大山,为李泽英她们送来米面蔬菜等生活用品,甚至还会留下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母亲的善解人意给了李泽英很大的支持。

生活的贫苦、艰难时时刻刻困扰着李泽英,但看着可爱懂事的孩子们,李泽英总是能够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家三口的小屋里,每天都可以听到开心的欢笑声。

一个特殊而温馨的家庭

卓欢、卓欣两姐妹在艰辛的岁月中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2000年9月孩子们在贵乌小学读书了,除了生活,还要筹措她们的学费,生活再度陷入了困境。这时,李泽英的母亲再次伸出了援手,老人让李泽英的妹妹来和他们一起生活,共同支撑这个特殊的家庭。居委会的干部联系到一位富于善心的企业家,向他介绍李泽英的事迹,倾诉孩子的悲苦命运。这位企业家承担了孩子上学的费用,还聘请李泽英到公司做勤杂工。

2001年国家实施低保政策,周围知道李泽英情况的好心人把她的情况向社区进行了反映,这时,贵阳晚报的何佑中记者来到了她的小屋进行采访。几天后,李泽英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在整个贵阳市引起了轰动,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保姆妈妈”。许多好心市民都捐钱捐物,看望李泽英和卓欢姐妹俩。对此,淳朴的李泽英表示:不接受任何现金捐款,只接受给两个孩子衣物和食品捐助。她要靠自己的双手和爱心,继续抚养两个孩子。

随着媒体的关注,孩子们的身世揭晓了,李泽英的门前空前热闹,许多人争相前来看望、抚慰,孩子们所在学校发起爱心捐献,校领导向社会承诺免去孩子在校一切费用;李泽英打工的老板也调整了李泽英的工作时间,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关照孩子;省外语学院接收两个孩子为免费学员,辅导她们的英语一直到小学毕业……

这个特殊家庭身后顿时有那么坚强的后盾支撑着、鼓舞着……

孩子,我永远不会放弃你们!

2002年,李泽英产下自己的女儿佳佳,40多平米的住房里要挤下8口人,实在勉为其难,不得已李泽英只能把双胞胎姐妹托付给妹妹照顾。但李泽英对两个孩子还是放心不下,她和丈夫一商量,干脆从家里搬出来,在外面租了几间旧房子,把两个孩子又接回了身边。李泽英和丈夫平时给别人打零工,收入微薄,养活三个孩子已是力不从心。转眼卓欢姐妹小学毕业了,上初中后孩子的学费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被李泽英的善良所打动,贵阳市铭洋学校主动免去了姐妹俩从初中到高中的学费与生活费,解决了李泽英的燃眉之急。

后来,省内外许多有着良好家庭环境而又善良的好心人家庭来电请求收养这对双胞胎姐妹。出于对她们未来负责,李泽英也曾想过,自己与丈夫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加上婚后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曾想接受好心人的建议和要求,给她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不料,两个孩子知道这个消息后,一头扑到李泽英怀里,哭着说:姐姐,姐姐,我们不离开你,外面再好我们也不去……听到孩子们的哭声,李泽英的心都碎了,她紧紧地搂抱着两个孩子,泪水打湿了她们的头发。是啊,这种艰难环境中建立的似姐妹更似母女的情感,比血缘亲情更让人难以割舍啊!她谢绝了很多好心人,一家人的日子虽紧巴点,但只要能够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卓欣卓欢姐妹俩已经升入高三,马上就要成为大学生了。她们在校园里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学习着。而她们敬爱的“保姆妈妈”李泽英,由于过早地承担起比一般家庭沉重得多的家庭负担,青春也过早地从她脸上消退。现在,她和丈夫一起,带着姐妹俩以及自己的孩子,依旧租住在城郊狭窄的小屋里,盘算着油盐柴米,用汗水和劳累兑现自己的承诺,无怨无悔,默默地书写着“诚实守信”这四个厚重的大字。

“我就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女孩,自己的经历作为亦不过如此,我以一颗诚实朴素的心赢得了太多关心与关爱,我知足了,在此代表两孩子感谢政府及无以数计的好人们。祝好人一生平安。”

郑仁东:拾金不昧的大好人

郑仁东,男,1949年出生,原丹东五一八内燃机厂退休工人,应聘在丹东市振兴区环境卫生管理处当保洁员。2009年,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郑仁东学雷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

他自己收入很低,而且家里正需要钱,然而,当他捡到巨款后,丝毫没有犹豫,立刻交给了警察,并通过警察很快找到了失主。拾金不昧的保洁员郑仁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内涵。

不是自己的钱花着心不安

2009年3月18日上午8时左右,郑仁东与往常一样,在丹东市滨江路十三中学附近清扫保洁。当他将垃圾倒进垃圾箱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装着几大捆崭新钞票的纸袋。开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假钱。可仔细一看,那是盖着银行印章、包着塑料、缠着封条的100元人民币,5万元一捆,一共4捆,共20万元。

贫寒却淳朴的郑师傅丝毫没有产生把20万元巨款据为己有的想法,看着巨款,他心里想着的,只是想把这些钱尽快还到失主的手中,以免失主着急担心。

于是,郑师傅急忙来到附近的市二职高收发室拨打了110,将所拾巨款原封不到地上缴警方。通过警方,他们很快找到了失主。原来巨款是一位企业老板丢失的。当天早晨,他提着钱袋急忙下楼,把钱袋和垃圾袋一起放在轿车的后备箱里。当车开到十三中附近时,司机发现有垃圾箱,就随手误把钱袋与垃圾袋一起扔到垃圾箱里。等到发现,为时已晚,这名老板和司机只能自认倒霉。没想到,巨款被拾金不昧的保洁员郑仁东拾到,而且很快就物归原主。

那名老板很感动,拉着郑师傅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如果不是遇到您这样的好人,这钱肯定打水漂了。”郑仁东平淡地说:“20万现金如果我们昧下,也够给孩子买房结婚,但住着心里多不安呀。现在找到了失主,这样多好!”真挚朴素的话语中,折射出一颗美丽的心灵。

清贫人家的爱心善举

郑师傅的家在半山坡的一栋旧楼里,30多平米的房子虽然收拾得非常整洁,但却掩饰不住家庭的清贫。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床是自己做的,一个旧收音机木壳给儿子改成了小书架。家里最值钱的电器,算是儿子的一台组装电脑,因为儿子太喜欢电脑了,于是借钱给儿子买了一台,为这台电脑郑师傅一家还了3年的钱。以前,宽带太贵,电脑买了三四年都没上网,现在宽带费用便宜才办了一个。

几年前,郑师傅因病从五一八内燃机厂买断工龄回家,每年要自己交4000多元的养老保险,而自己做保洁员每月只挣600元。当工人的儿子工资要攒着结婚用,全家生活就靠着老伴几百元的退休金。

说起捐款,团市委学少部当天接待郑师傅的工作人员说:“那位老同志来捐款,我看到他好像生活条件一般,当时还劝他捐款要量力而行,工薪层就不要捐这么多了,可他执意要捐。”这位工作人员介绍,郑师傅捐的2000元钱,通过希望工程可以帮助10个小学生一年的学业。

后来,团市委举办了一个小型捐赠仪式,郑仁东亲手将他捐给希望工程的2000元助学金送到10名小学生手里。这10名学生来自附近区域6所学校的贫困家庭,多因父母有病、父母早逝、父母是农民工等原因学业难续。面对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戴着红领巾的郑师傅语重心长的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好人有好报

郑仁东拾金不昧的优秀品质,家境贫困、身患重病却把2000元慰问金捐献给希望工程的善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丹东市领导就此事做出批示:“郑老的事迹十分感人,宣传部应组织媒体广为宣传。他代表的是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中美丽的丹东人,美丽的心灵!”为了弘扬社会正气,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老郑一套55.45平方米的廉租房。当市领导代表市委市政府将一套新房钥匙交给郑师傅时,毫无心理准备的郑师傅惊讶不已,不善言辞的他难耐心里的激动:“感谢党和政府的鼓励,我一定好事继续做,好人继续当。”

丹东市原群众艺术馆馆长、知名书法家王荣先被郑仁东拾金不昧的精神打动,得知市委市政府奖励老郑新房,平时惜字如金的他,欣然挥笔为老郑送上一幅“厚德载福”的条幅。他还为老郑精心设计了16字小批:好人老郑,美我丹东,高风亮节,人人尊重。

郑仁东拾金不昧的事情过去3年了,但党和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位诚实守信的好心人。2012年1月12日晚7点多钟,专程从沈阳赶来的辽宁省文明办主任带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亲笔签名的新年贺卡和贺信来丹东看望慰问全国道德模范郑仁东。接过贺卡和贺信,郑仁东把自己珍藏的另外两张贺卡和贺信也拿了出来。他说:“这是我收到李长春同志的第三张贺卡了,今后我一定加倍珍惜全国道德模范这份荣誉,继续做好人,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培养和关怀。”

“要做个诚实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那20万元钱不属于我,要急失主之急,财富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文花枝:将生的机会留给游客的“最美导游”

文花枝,女,1982年生于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汉族,中共党员,曾为导游,湘潭大学研究生。2006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2008年初,被湖南省推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在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她本是一名美丽的少女,她本来有留住自己的那条腿的机会,但是,她却把机会留给了她人;面对残肢,她表现出了一个妙龄女子少有的坚强,微笑着抬起头,目视前方,勇敢而坚毅地开始了下一次人生旅程。

“我是导游,请你们先救游客!”

2005年8月28日,是文花枝导游生涯中的一个平淡的日子。那天中午,刚在一处旅游景点拍下开心一刻的文花枝,有说有笑地带着旅游团一行20多人赶往另一处景点。当旅行大巴行至延安洛川境内时,对面一辆严重超载的运煤大货车由于下雨路滑,在超速超车时突然改道,与旅游车迎面相撞。转瞬间,灾难降临。6人当场罹难,15人重伤,7人轻伤。

在这种危难时刻,受伤乘客们的心理因素对于延缓生命起着重要作用,看到受伤游客情绪极度沮丧,文花枝用尽力气大喊:“大家一定要挺住,救援人员很快就要到了!大家不要慌,坚持住,我们一定要活着出去!”期间,她几度晕死,但一苏醒过来,她马上又用自己的乐观稳定游客的情绪,鼓励游客战胜灾祸。一位游客事后回忆说:“正是小文的鼓励,让大家坚定了求生的欲望。但她是所有受伤者中最重的一个啊。这么坚强的姑娘,实在少见!”

由于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文花枝这个才23岁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一条左腿。她的主治医生十分惋惜地说:“要是早点送来,及时进行清创处理,她这条腿是能保住的!”

她是红色大地盛开的一枝鲜花

2005年7月,由文花枝带团到郴州旅游的湘潭市岳塘区建设局一名职工感受到文花枝优秀的导游服务,激动地说:“以前出去旅游也不少,接触过不少导游,小文是其中很不错的导游。她能时时为我们着想,不是带我们去商店购物,而是让我们尽量多地欣赏风景。出现一点小问题,她也会过来耐心地帮大家解决。”

文花枝每一次带团,游客留下的都是这样的评价:在文花枝的带动下,我们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她是我见到的最有素质的导游;我们笑在脸上,而她笑在花丛中;她不仅是旅游线上的“导游”,还是职业道德上的“导游”。

漂亮的文花枝不但把快乐留给了南来北往的游客,这位看上去鲜花一样的“最美导游”也用坚强感染着周围的人。事故过程中,她强忍剧痛安慰、鼓励受伤哭泣的游客;这次事故后,得知自己失去了一条腿,两行泪水一下子涌出了她的眼眶。但她并没有哭出声来,只是默默地从枕头边扯出一张又一张面巾纸,使劲捂住自己的眼睛和脸,不让大家看到她的表情。

但没过多久,倔强的文花枝抬起头来,眼睛里已经没有了泪水。她平静地对大家说:“我没事了,你们放心吧。”

“我会是另一个更优秀的文花枝!”

文花枝现在是湘潭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她做的很多工作都与旅游产业相关。2011年底湖南党代会召开之前,文花枝和湖南省的一些黑茶研究者联合向湖南省委提交了一份关于发展湖南省黑茶产业的建议,这项建议已经获得了肯定。

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文花枝连续几年都积极参政议政,关注过红色旅游产业、农村环境整治等领域。目前,她与一群爱心人士正联合搞一个公益项目,打算成立一个“残疾人旅游服务联盟”,希望对有出行和旅游愿望的残疾人士提供帮助。

这位曾经引起万众瞩目的英雄、模范,随着岁月的流逝,是不是淡出了众人的视野呢?文花枝说,其实,见到她的每一个人仍然把她当作英雄、模范,但她更愿意做为一名普通人与大家共处。

谈起这5年多来繁忙而充实的生活,聊起她现在扮演的多重身份,文花枝笑道:“80后、宅女、学生、人大代表,其实这都是我。”

谈起进一步的计划时,文花枝微笑的眼神突然变得坚定:“我希望毕业后能够为百姓做一点实事,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期盼不少年后,人们想起文花枝,不再是当年那个救游客的导游文花枝,而是一个更优秀的文花枝,我不想永远活在当年的光环里。”

“少了一条腿,让我学会了什么叫坚强。其实所有荣誉都是授予那种精神的,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载体。”

王乐义:“中国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

王乐义,男,1941年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连续22年被评为县、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授予“中国改革功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十佳人才”、“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村官、“中国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当选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07年,在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靠着勤劳、智慧、胆识,创造了“绿色奇迹”——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掀起了一场以种植大棚蔬菜为标志的“白色”浪潮,被称为当代中国农业的第二次革命。更为可贵的是,他以其宽阔的胸襟,不遗余力地把技术传到四面八方,使亿万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他带领群众致富

要想富起来谈何容易!要想拔掉“穷根”,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先从三个埠子岭开刀。他领着村班子成员围着三个埠子岭转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发展规划:“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王乐义带领干部群众苦战三个春秋,使三个埠子岭披上了绿装,飘出了果香。到1988年,全村已发展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成了“花果山”、“聚宝盆”,满山遍野的果树成了“摇钱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几十元增长到1200元。

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但王乐义并没有满足。他意识到,要想让农民收入不断上台阶,还得围绕土地做文章,让土地生金!

但更上一层楼的台阶从哪里起步呢?

1988年腊月廿八,王乐义的堂弟王新民从大连带回来1公斤顶花带刺的鲜黄瓜。寒冬腊月里这几根水灵灵的黄瓜让王乐义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吗!当打听到黄瓜产自辽宁省瓦房店市时,他再也坐不住了。春节刚过,他就带上干粮下了关东,直接上门取经。第一次去,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去,人家还是不松口。王乐义就是不罢休,刚出正月,他又第三次来到那个小山村。人家问他碰壁撞墙都不回头,图啥?他诚恳地说:“俺们村穷,就是想学点技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王乐义一心为民的执著之情终于打动了对方:“就凭你老兄对乡亲们这份心,我破例把技术教给你。”就这样,王乐义冒着严寒,废寝忘食,苦学一个月,终于掌握了这门新技术。

学成归来,王乐义根据本村的自然生产条件反复试验,不仅熟练掌握了学到的大棚技术,而且对大棚从方位、墙体、棚顶结构、大棚骨架、覆盖薄膜等5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终于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这时已是1989年8月,王乐义决定立即上实体大棚。可是无论他怎么做工作,就是没人建。因为建一个大棚需要万余元,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村民来说,拿这么多钱本来就比较困难,更何况还是头一次搞,风险相当大。但王乐义认为,这把帮助群众富裕的“金钥匙”不能丢。

于是,他号召全村17名党员干部先打头一炮。看个别党员干部信心不足,王乐义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革命战争时代,党的任务是领导群众打天下;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最大责任就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搞大棚虽然风险很大,但咱们都面对党旗宣过誓,这个风险咱不担谁担?”17个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里建了起来。8月建棚,10月播种,12月底鲜嫩的黄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万元,最高的收入3.03万元。以前全村没有一个万元户,这次一下冒出了17个!村民们眼热了,心动了,纷纷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发展到144个,当年户均增收1万元。

冬暖式大棚的成功,使三元朱人尝到了甜头,但王乐义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为使大棚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他的倡议下,村里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广、物资服务、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大楼,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长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并派人到日本、荷兰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几年时间,就有国外1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大棚里安家落户。

短短几年时间,三元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村”、“富裕村”;其绿色温室模式并且很快推广到寿光各地,使寿光成为全国著名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域。

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富起来

1989年岁末,三元朱村村民摘完第一茬黄瓜,挣了大把的票子,第一次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含金量,他们不约而同找到王乐义,纷纷要求封锁这把让他们尝到了甜头的“金钥匙”。这时,寿光县委书记找到王乐义说:“为了让寿光的农民兄弟尽快脱贫致富,把你们的技术贡献出来,在全县推广,怎么样?”王乐义陷入了深思。1990年正月初四,当时的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看了刚刚试种成功的大棚蔬菜后,对王乐义说:“你们要把这一技术向全国推广,解决全国各地吃菜难的问题。”一席话让王乐义茅塞顿开:全国城乡居民吃菜难,全国的农民兄弟不富裕,咱不能刚富了就忘了全国的农民兄弟。于是,他毅然决定:把大棚技术贡献出去,在全国推广。就这样,一种“小家”服从“大家”,“小局”服从“大局”的思想,让冬暖式大棚技术走出了三元朱村,走向了全国。

2005年4月7日,在山东寿光视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握住王乐义的手,郑重嘱托:你要把大棚技术一如既往地向贫困地区传播,让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没有他们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地区富了也不算富,只有全国农民兄弟都能从蔬菜种植中得到实惠,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共产党员才算奋斗得值。”

范玉恕: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房

范玉恕,男,1952年出生,河北吴桥人,中共党员,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2002年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

范玉恕,是天津建工集团三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副总工程师。在岗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结结实实盖房”的职业信条,恪守“绝不向人民交付一平方米不合格的工程”的承诺。

敬业精神

范玉恕负责的大工程,经常需要把一些项目分包出去或外采购建筑材料。一些外分包和外采购单位,为了争揽分包工程,或把建筑产品打进工地,他们使出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手段,来拉拢他。

为了保证负责的工作能够全部合格,范玉恕始终坚持原则,不怕得罪甲方,更不怕麻烦。这种高尚精神不仅教育了身边的职工,也深深打动了甲方。有一次,他负责的另一项工程中,由甲方提供使用的钢筋,其中有一批因存放时间较长生了一层浮锈。范玉恕一到现场,就提出有锈的钢筋不能用。但甲方考虑这么一大批材料废弃不用会造成很大损失,就恳求老范接收并使用。老范对甲方说,如果用了,会影响工程质量,如果非要使用,必须严格除锈。就这样钢筋除锈合格后才又被拉了回去使用。

“建一座工程,树一面丰碑”。范玉恕干的工程越来越大,工程质量也越来越好。

创新能力

范玉恕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光有为民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为民之能;不仅要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还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此,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给自己充电,利用各种渠道求师问教,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范玉恕口袋里总是装着一个笔记本,发现的问题、想到的点子、工作中的心得,他都随时记下来。建筑领域出现什么新技术、推广什么新工艺,他都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仔细研究,并把学到的新东西尽快地运用到工程项目中。范玉恕还带领大家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向科技要质量和效益,如大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都经过多次实验,降低造价,保证质量,赢得业主的满意和业界的口碑。

成就及荣誉

30多年来,范玉恕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索专业知识,以科学的管理创造一流的工程质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科学管理加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是范玉恕创优质保优质的法宝。他先后组织完的工程,项项都是优质工程,其中,天津体育中心、电力大厦两项工程荣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范玉恕负责实施的天津市目前单体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金皇大厦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国家新技术应用金牌示范工程,天津市体育中心工程被建设部评为20世纪90年代的十大代表性建筑之一。

范玉恕始终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他一身正气,廉洁自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盖楼要结实,做人要老实”的处世原则,以“百年工程”树立起一座座“无字的丰碑”,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住房是老百姓的一件大事,老百姓用积攒多年的钱买了房,如果质量有问题,说小,住着堵心;说大,人命关天。”

单增:企业诚信像生命一样重要

单增,男,藏族,196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加查县人。2007年,在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诚实守信模范。

单增,出生于西藏加查县的一户普通的藏民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他几乎没上过什么学,早早的为母亲分担了家庭重担。1979年进山南地区建筑工程建材工业总公司当瓦工,从班组长、副队长,到分公司经理、总公司副总经理,一步步干到总经理,30多年来一直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不管职务怎么变化,他始终坚持诚实做人、诚信兴业的原则。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是单增公司的立足之本。“在我看来,企业诚信像我的生命一样重要。”单增说。

单增对工程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近乎苛刻。总公司的技术科专门对质量挑刺,哪个工程水泥标号不够,哪块墙体里掺杂进一小粒碎砖头,只要有不合格工程,敲掉重建!单增经常到工地视察,只要他一到,项目负责人就发憷。单增的眼睛像老鹰一样灵敏,一眼就能发现瑕疵。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上到分公司经理、项目经理下到质量安全员都得受罚,罚金少则三五千元,多则上万元,大家在工作中都不敢掉以轻心。

每个月的28日,对各分公司来说是道坎。这一天,是总公司例行的质量安全生产会。会上,要给各单位排名次,第一名的奖金就是最后一名的罚金。此招真灵验,逼得每个分公司施工中如履薄冰,都争先恐后的往前排。

单增为人谦和,个头不高,不善言谈,无论见了上级还是下属,都是双手合掌、身子微屈。然而,一旦遇到工程质量问题,他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天王老子也不认。

资金再紧也不能欠农牧民兄弟的钱

出身农家又有着长期在建筑一线工作经历,单增对普通职工和农牧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每年年底,他都要与公司其他领导一起登门看望老职工,送上慰问金和困难补助金。单增在还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经常掏钱资助特困职工家庭,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

单增反复告诫公司管理层:“公司资金再紧也不能亏待农牧民兄弟,决不能拖欠他们的工钱,农牧民兄弟出来打工不容易”公司还有一条硬规定:农牧民工的工钱必须按月足额发放,如果分公司资金不足,由总公司先垫支;如果总公司资金不足,首先停发总公司领导班子和行政人员工资,其次停发分公司领导班子和正式职工工资,优先支付给农牧民工。由于总公司资金周转良好,至今还没有出现停发正式职工工资的情况。

良好的信用比钱更重要

企业要想有很好的长期发展,没有良好的信用是很难在建筑业立足,效益固然重要,但是失了诚信,又何谈盈利。多年来,公司一直沿袭一个老传统:无论是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还是建设单位的职工住房,都要主动请每一名住户满意签字后,才可以交付使用;每项工程交付后,都要给用户留下公司的回访电话,承诺终身维护,每年还要上门回访两三趟,对民宅更是挨家挨户回访,发现问题立即维修,直到用户满意签字为止。

多年来,凭着诚实和信誉,在单增的带领下,公司所承接的工程从未出现过一例不合格工程,公司连续4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为“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在我看来,企业诚信像我的生命一样重要。”

阅读全文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情节层层推进,写得真心很不错。作者大大剧情走得快,人物形象丰满,悬念也不少,很合我胃口。

作者:本书编写组类别:玄幻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最新章节免费阅读(精彩章节未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