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

时间:2020-08-31 16:26:51作者:本书编写组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是本书编写组著作的轻小说,情节精妙绝伦,扣人心弦,值得一看。《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精彩节选:王现伟:用真爱为重病妻子铸造生命奇迹王现伟,男,汉族,1972年11月生,河南鲁山人,中共党员,安徽陆军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2011年9月,王现伟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你给了我一个温暖...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免费试读

王现伟:用真爱为重病妻子铸造生命奇迹

王现伟,男,汉族,1972年11月生,河南鲁山人,中共党员,安徽陆军某预备役师步兵一团副参谋长。2011年9月,王现伟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你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让我在孤苦的时候心灵有所栖息。如今,你卧病在床,爱人,我怎能离你而去?爱,不仅是共同享受幸福时光,更要一起抵挡风雨。

我绝不丢弃你,我的爱人

王现伟和刘粹红是在1992年认识、恋爱的。那时,王现伟在煤矿打工,且家境贫寒,兄妹5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刘粹红是国企正式职工、技术骨干,年轻漂亮,父母均在国有企业工作,家境殷实。按照世俗的眼光,两人的条件可谓天上地下。为了女儿的幸福,刘粹红的家长坚决反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

但年轻的爱可以不顾一切。刘粹红冲破门第观念,与王现伟深情交往,这让王现伟感动。王现伟想参军,刘粹红就鼓励他追求人生的梦想。1997年10月,士官王现伟与刘粹红这对棒打不散的鸳鸯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11月20日,王现伟中午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看到眼前的场景,他惊呆了。妻子刘粹红躺在厨房的地上,浑身抽搐。他赶忙拨通了120急救电话,把妻子送进了急诊室,经过20多个小时等待,等到的是一张妻子患爆发性全身血栓的病危通知书——这是一种罕见的、难以治愈的疾病!主治医生告诉王现伟:“病人即使能抢救过来,也是个‘植物人’。”

但王现伟的态度十分坚决:“只要她有一口气在,我就决不放弃!”

或许是王现伟的坚持感动了上天,被抢救了30多天的刘粹红终于睁开了双眼。病房里,王现伟欣喜若狂,泪如泉涌:“我的粹红醒了!我的粹红醒了!”

我相信真爱一定能让妻子站起来

妻子从死神那里捡回来一条命,但却不能言语,不会动弹,丧失了生活能力,一段时间内真的成了“植物人”。

王现伟毫无怨言。他知道,在他的面前,是一条铺满了荆棘的漫漫长路。但他相信,这是爱情之神对他的考验。作为一名现役军人,王现伟的训练和生活都是很紧张的。因此,为了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又不影响工作,聪明的王现伟将时间切成“薄片”:每天,他很早起床料理家务;早操一结束,他就“飞奔”回家准备早饭。午饭后,他一边给妻子讲故事,一边一遍又一遍地做全身按摩,防止因长期卧床肌肉萎缩,一次按下来得一两个小时。下午下班后,他用轮椅推着妻子散步,用温水为她擦身体。晚上,他不敢睡得太实,因为妻子大小便失禁,需要他的帮助……

一个人不可能当成两个人用,王现伟依靠付出超过常人两倍、三倍甚至更多倍的辛劳,做到了家庭工作两不误。

很长的时间内,妻子只有知觉,全身却无法动弹,就是一个简单的吃饭动作都很费力。她的嘴巴合不拢,不能咀嚼食物,王现伟就把主副食调配好、嚼细嚼碎后一口一口喂下去。

上天真的开眼了!在王现伟精心护理照顾下,2009年1月的一天,妻子恢复了知觉,手能动了。王现伟欣喜若狂。慢慢地,妻子可以挪动身子了。看着恢复了生机的妻子,王现伟——这位刚强的军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由于王现伟五年如一日地精心护理照顾,让接到5次病危通知书的妻子一次又一次挣脱了死神的魔爪,改写了医学专家“终身瘫痪在床”的诊断。3年前曾被医生断言可能一辈子瘫痪在床的刘粹红重新站起来了。当年主治医生在得知其恢复的过程后,惊叹地说:“没想到你能恢复得这么好,天下所有的良药,都比不上真情更有效啊!”

一天、十天、一百天……

一年、两年、三年……

整整5年啊!5年里,王现伟日复一日,始终保持着如初的耐心和细致。妻子长期卧病在床,不能说话,在用纸笔交流的基础上,王现伟专门给刘粹红买来“大键盘”手机,手把手教会妻子用短信交流……

面对人生的苦难,王现伟说得很明白:“对我来说,这不是终生的煎熬,而是人生的考验!”

“付出也意味着收获、也会得到快乐”。

“在服务奉献别人的人生本分中,你会得到心灵的充实和满足。”

朱清章:母亲,我要用爱唤醒您

朱清章,男,汉族,1950年8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河滩沟矿二采区退休职工。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称号。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今年61岁的包头人朱清章31年如一日,精心侍奉植物人养母,沉睡31年的母亲竟然奇迹般地苏醒。

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养子

事情还得从1975年10月的一天说起。那天下午,身为煤矿工人的朱清章下班回到家中,突然发现养母韩福贞坐立不安,特别是手抖得厉害,嘴里不停说着“烧了、烧了”。反复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养母只是边发愣边继续嘀咕着。这时,朱清章突然想到家中存着1300元钱,翻遍家里,最后他在炉子的炭灰里发现了破碎的纸币。原来,母亲为了藏好这些准备给朱清章娶媳妇的钱,将钱存放在铁炉上边的铁筒里。可入冬第一次生火,她忘了钱还在那里边,待发现时,钱已化成灰烬。沉重的打击,让养母失魂落魄。几天后,养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后来一下子躺在床上,失去正常行走和说话的能力。经内蒙古医院救治半年,她的命总算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

事实上,这个家庭的灾难早在1973年就开始了。朱清章养父的身体一直不好,1973年,他又因工伤患了外伤性震颤麻痹综合症,后来发展成半身不遂,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到了现在,朱清章一个人要同时照顾两位瘫痪在床的老人。

朱清章并非韩福贞夫妇的亲生儿子,他是在1950年被过继给韩福贞夫妇的。那时,朱清章刚呱呱坠地,亲生父母因为多种原因,把他过继给了韩福贞夫妇。做矿工的养父和在家务农的养母婚后生活平淡安逸,由于养母不能生育,抱养了朱清章后,这对夫妇如获至宝,视如己出。朱清章回忆说:“从我记事起,家里生活就不富裕,尽管如此,只要是我想要的,父母都尽量满足我的要求。妈妈最爱吃炒鸡蛋,但是每次炒鸡蛋,她都舍不得吃一口,总是骗我说,妈妈不爱吃。”

“虽不是亲生,但他们抚养我长大成人,在我心里和亲生父母没什么差别。”朱清章说,“有的邻居跟我说你不是亲生的,不要在这家受罪了。我说,我就是这家的孩子,就要撑起这个家。”

正是这种感恩心理激发出朱清章的慈孝感情和道义情怀。朱清章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养父母的重任。从此,31年的风风雨雨,不离不弃,朱清章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邻居们都说,他熬了31年把老人伺候得好好的,就是很多亲生儿子都难以做到。

一个大老爷们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其难度可想而知。每天上班前,朱清章都把饭菜给父母备好,由当时还能动弹的父亲给母亲喂饭。下班回来,他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擦洗和从头到脚进行按摩。“母亲喜欢吃带馅儿的东西,我就给她包饺子,再弄成小块,用水喂给她。”每次给母亲喂饭都得一个多小时,他经常是喂好了母亲才自己简单地对付一口,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入睡。

贤惠妻子一起尽孝

养父母重病时,朱清章已到适婚年龄,虽然总有热心人为他介绍对象,但都因他家境贫寒、父母常年病重卧床而告吹。

1977年,张凤英来石拐矿区的姐姐家走亲戚,就住在朱清章家隔壁。张凤英来自河南开封农村,比朱清章大3岁,善良朴实,性格直率,细心体贴,朱清章对她颇有好感。只是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就再也不敢多想。心灰意冷的他,准备打一辈子光棍,照顾两位老人一辈子。

没想到的是,张凤英却偏偏看上了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的朱清章。后经她姐姐介绍,1980年,两人完婚。

张凤英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拆洗公婆的被褥和尿布。她将父母盖的被褥、穿的衣服、垫的尿布分批次用开水烫了、用碱水泡了、用脚踩了,然后一遍一遍搓洗,双手都磨破了皮……

在夫妻两人的精心护理下,养父母虽然长年卧床,却从没生过褥疮。正像朱清章说的:“我们两口子多半生的时间都是在护理老人。”

1997年,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病逝了。

养父去世后,朱清章本以为自己可以为妻子分担一些劳碌,没想到祸不单行,妻子因为积劳成疾,体重锐减,常常感觉浑身乏力,胃疼难忍,病情加重时,张凤英时常疼得大汗淋漓不能进食。到医院进行检查,妻子已经是胃癌晚期。

乡亲们都说,张凤英是一个难得的贤惠妻子。“植物人”的养母从来都没跟她说过一句话,甚至从来都不曾认识她,但在她临终之际,还是不放心婆婆。她强撑着虚弱的身体,来到照顾了20多年仍在沉睡的婆婆床前,哭诉着说:“妈,我伺候了您20多年,有不周之处请您谅解,我要先走了,以后担子就落到清章一个人身上了。”

他们的爱创造了生命奇迹

朱清章夫妻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生命的奇迹在老人身上一点点呈现。2003年的一天,朱清章在做饭前照例问没有知觉的母亲想吃什么。“粥”,突然听到母亲清晰的回答,朱清章吓了一跳,忙问:“妈,您再重复一遍。”“粥”。这是母亲30年来的第一句话,朱清章的眼泪“刷”地流淌下来,他一把将母亲抱住,哽咽着说:“妈,您会说话了!您会说话了!”

2004年的一天,朱清章照例一大早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擦洗身体,念叨念叨这两天发生的新鲜事儿。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母亲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得手舞足蹈。

2006年春节,是朱清章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后,便出去劈柴。20分钟后,当他回到屋里时,惊奇地发现母亲一只手提着水壶站在火炉边,看他进来,老人含糊不清地说:“水都烧开了,你干什么去了?”此情此景中,朱清章脸上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淌……

从此,这个在床上一躺就是31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养子儿媳的爱心护理下,终于行动自如了。如今,耄耋之年的韩福贞老人面色红润,身体硬朗,谁都不相信她曾是卧床31年的“植物人”。她不仅能自己做饭、洗衣、做棉裤、生火炉、剪窗花,而且还常常看着已故儿媳妇的照片,悄悄地流泪。

31年的生命守候,31年的不离不弃。这是大爱创造的生命奇迹啊!年过耳顺之年的朱清章老人也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幸福时期:母亲苏醒了,女儿出嫁了,儿子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陈礼国:为病妻书写生命奇迹的将军

陈礼国,男,1953年3月生,河南省固始县郭陆滩镇人。2011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

作为一名共和国的导弹专家,陈礼国的肩上比他人多了一副重担——1996年7月27日,妻子黄晓琳突发脑溢血导致偏瘫。医生告诉他:能活着已是奇迹,如果悉心照料,最多再活3年至5年。从此,陈礼国像维护导弹装备一样,百般精心照料,妻子的健康状况奇迹般地好转,慢慢地,竟然站立起来!

但没想到的是,2006年3月,陈礼国正在外出执行任务,刚刚自理的妻子旧病复发,两次颅内出血,最终变成“植物人!”

面对“一睡不醒”的妻子,陈礼国像接受一项重要科研任务一样,走上一条充满柔情而又异常艰辛的生活道路……

5年,又5年,他的爱历久弥坚

陈礼国和黄晓琳是一对恩爱幸福夫妻。陈礼国眼中的妻子,特别理解军人这个职业。婚后,她深知丈夫工作的辛苦与重要,便用全部精力来支持他的事业。他们的孩子一岁时,陈礼国获得赴某院校深造的机会。左右为难的陈礼国在妻子的劝说支持下远赴他乡。“你不能打退堂鼓,家里头你放心好了,有我撑着呢!”妻子的体贴与理解打消了他的顾虑,愉快地踏上了去院校深造的旅途。通过这次深造,陈礼国系统地学习了各种型号的导弹,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留守”在家的妻子却为此付出了不少的艰辛。学校第一次放假,陈礼国通知了妻子一声,便自己乘公交车回家。当他走下公交车时,一抬头,只见马路对面,妻子抱着孩子在人群中拼命地往去火车站方向的公交车上挤。娇弱的身躯在拥挤的人流中显得非常单薄。她几次挤到了车门边,又没能上去,急得都快哭了。这个镜头定格在陈礼国的脑海中,令他终生难忘。

降临到这对幸福夫妻身上的不幸是从16年前开始的。1996年7月27日,是一个让陈礼国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中午,陈礼国下班回家。当他走进卧室,只见妻子昏倒在地,早已不省人事。陈礼国急忙把妻子送进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黄晓琳因高血压引起脑溢血,颅内出血量达到70多毫升,脑室严重变形。这样的病例极为罕见,除非发生奇迹,病人难以恢复健康。

在陈礼国的精心照料和医院的治疗下,一天清晨,妻子含混不清地吐出“回……家……”这个字眼。陈礼国激动万分,是啊!回家吧!回到温馨的家中,或许能唤起妻子对往事的记忆。

出院时,作为陈礼国老朋友的主治专家告诉他:“一定要好好疗养,才可以活上三到五年。”

三到五年!轻飘飘的数字,却是沉甸甸的生命延续。从回家的那天起,陈礼国就踏上了一条漫长的爱心救治道路。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对于病人的生命延续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每天上班之前、下班之后,陈礼国都要扶着妻子上下楼梯,或拴着脚、绑着腿在室内慢慢挪动。每天半夜12点,陈礼国准时起床对妻子进行全身按摩。后来,随着妻子的病情好转,陈礼国又开始搀着她到操场上、营院里锻炼行走,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在陈礼国居住的小区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年四季中最美的风景不是春天百花绽放,不是夏季绿树荫荫,不是秋季天高云淡,也不是冬天银装素裹,而是每天都陪着妻子锻炼的老陈夫妻俩的身影……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他坚持了5年。这份坚持感动了上苍,妻子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有了好转以后,陈礼国更加精心地照顾妻子,帮其进行康复锻炼。就这样,春去秋来,他又坚持了5年。5年里,陈礼国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娱乐时间,陪妻子去北京、广州旅游,故宫里、白云山上留下了夫妻俩紧紧依偎的恩爱身影。

又一个3年,爱妻,醒来!

10年的爱心照顾,10年的康复治疗,妻子黄晓琳不但能够生活自理,还能做些简单家务。这让所有熟悉他们的人高兴,大家都以为,黄晓琳的身体也许就要康复了。

谁知,世事难料,造化弄人,命运总是对不幸的人更加残酷。2006年3月的一天,妻子黄晓琳感到身体不适,赶紧拨打急救电话,经过诊断,只见她两侧脑室已经铸型,瞳孔放大,光反射消失。从医学角度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抢救的必要了。正在外地执行重大任务的陈礼国坚持要给爱妻做手术。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从病人脑颅内抽出100多毫升的血,出血点控制住了;但半小时过后,脑部又出血了,又赶紧进行手术,又抽出60多毫升的血。从手术室出来没过一夜,又发现脑干出血……黄晓琳就这样游离在生死边缘。

执行完任务的陈礼国赶到医院,妻子已成了“植物人”。

刚刚从10年的艰辛中喘过口气的陈礼国,又进入了这一场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的艰难跋涉中。此后3年,陈礼国的生活就围着医院、办公室、阵地、靶场之间连轴转。

卧床病人尤其重症病人的褥疮会对病人健康造成严重伤害。为防止褥疮的发生,陈礼国精心为妻子洗脸擦身,每次至少要用半个小时。他在温水里放入妻子最喜欢的柠檬香浴液,一边笑呵呵地和妻子聊着家常,一边一遍遍地换着清水。擦洗过后,他把护肤霜轻轻地涂在妻子的面部、脖颈。他和护工日复一日地为黄晓琳洗脚、擦身、吸痰。在她的床头,贴着一张详细的护理表,24小时中何时翻身、叩背、进食、测生命体征,都有周详的安排。

陈礼国创造了另一个奇迹,妻子卧床多年,竟然没有生过褥疮,全身肌肤也是光洁健康。

隔三差五,陈礼国还要给妻子做一次面膜。一次,这个举动被前来探视的小姨妹看到了,非常不解。陈礼国笑着说:“你姐姐爱美啊,我是怕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老了!”

3年里,每次出差,他定会带上妻子的病例资料,到大医院向权威专家求助。看完病例资料,专家无一例外地问他:“人还活着吗?不可能活着呀!”“活着,活得很好呢!有法子治吧?”此时,陈礼国常常眼中带泪,一脸期待。

“晓琳,快醒来,醒来吧!看看我和女儿。”不知多少次,陈礼国俯在妻子耳边轻声呼唤。他痴痴地认为,尽管妻子没有表情、不能说话,但她肯定能感受到他的爱。他坚信,只要有爱,就能战胜一切。

2008年国庆节,陈礼国在妻子的病房里,为女儿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他将女儿的新婚照挂在墙上,让女儿穿着婚纱站在妻子跟前。陈礼国捏着妻子的手说:“女儿今天出嫁啦。你醒来啊,看一看女儿穿婚纱的样子。”这一幕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潸然泪下。

2011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当陈礼国把99朵玫瑰送到妻子病床边时,黄晓琳的眼睛眨了一下,这让陈礼国兴奋不已。陈礼国说:“我有一个梦,梦想人的生命有一万年。这样,我就把自己的生命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守护导弹,一半用来守候妻子。”

就是在风风雨雨的10年间,靠着美德、真情和忠贞,妻子活了下来。期间,陈礼国直接参加和组织完成了150多项科研项目,而且女儿也以高分考取重点大学,并公派到英国留学,已学成归国。同时,陈礼国还长期侍奉着双方4位老人,竭尽孝道,被邻里传为佳话。

29年的婚姻生活,他经历了这样的岁月:16年琴瑟和谐共谱美满,10年风雨同济共担磨难,3年与成为“植物人”的爱妻相依相守。这岁月的记录,见证了陈礼国对爱情的生死守候。

“我有一个梦,梦想人的生命有一万年。这样,我就把自己的生命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守护导弹,一半用来守候妻子。”

罗桑扎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罗桑扎西,男,蒙古族,1950年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宁木特村。2009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孝老爱亲类道德模范。

踏上有亚洲第一草场之称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广袤无际的草原,呈现在你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各种颜色的野花竞相开放;一条条弯弯曲曲小溪从远处的雪山缓缓流淌下来;白蘑菇似的蒙古毡房在山坡上、沟谷中星罗棋布,毡房顶端升起袅袅炊烟……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高原牧区,问起宁木特乡宁木特村的罗桑扎西,没有人不伸出大拇指,赞叹道:那可真是一位难得的大好人!

苦难的童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1950年,罗桑扎西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牧民家庭。因为是老大的缘故,小小的年纪,他就认为应该为父母分担生活的担子。那是自然灾害时期,饥馑笼罩着整个中国大地,就连偏远的青海牧区也不例外。看着被饿得骨瘦如柴的孩子,他的母亲实没有办法,只有背着年幼的妹妹出去讨饭。有一次,赶上一家人办喜事,母亲在人家的白眼中讨了一点吃的东西,恰巧让罗桑扎西看见。那家人的不屑和母亲的谦卑让他触电般地呆住了,他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幕。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10多岁的孩子,却在心里暗暗发下誓言:“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好好放牧,挣更多的工分,让父母妹妹们吃饱穿暖,过上好日子!”

从那以后,懂事的罗桑扎西每天默默地去放牧。10岁之前,他没穿过新衣服,新鞋子,经常穿着露出脚趾头的鞋子被小伙伴讥笑,但他没偷过一天懒。放牧时,有时一饿就是一天,但只要一坐在羊群堆里,听着羊叫,饥寒交迫似乎就全部抛到了九霄云外。

10多岁的罗桑扎西只是一个半劳力,村里每年给家中分配的牛羊肉、酥油、面粉有限,加上人口多,一家人常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为了使一家人能够吃饱肚子,放牧之余,他给别人家去帮忙干活,来贴补家用。

1963年秋,因为要照顾父亲年迈的姑姑,在父亲的坚持下,罗桑扎西一家从同德县迁回河南县宁木特落户。虽然家里的生活还是很困难,但他们一家还是把照顾父亲的姑姑放在第一位。对待老人就像亲生父母一样。尤其是罗桑扎西,他总是为老人煎药喂饭,感动得老人总是说:“罗桑扎西胜似亲生儿孙呀!没有他,恐怕我早就死了。”罗桑扎西一家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乡亲。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家给一把炒面,那家送一斤酥油,时常接济他们。

照顾父母,养大弟妹

时光荏苒,罗桑扎西长成了一位蒙古族汉子。

父亲瘫痪,母亲身体不好,照顾父亲全靠罗桑扎西。他总是想尽办法为长期卧床的父亲做一些老人能吃、有助于消化的饭,不让老人消化不良。为了不使老人身体长褥疮,每三个小时罗桑扎西就帮父亲翻一次身。端屎端尿,由于老人便秘,掏大便更是常有的事。有时候父亲犯病心情不好,他也从来不会给老人脸色看,他总是和颜悦色,还经常教育弟妹要懂事听话,不惹父亲生气。

1978年,父亲还是离开了。1980年的秋天,母亲又病倒了,心脏病、肝病越发严重了。为了给母亲治病,罗桑扎西四处寻医问药。为了筹药费,他省吃俭用,给母亲买药治病。1983年母亲肝病恶化,需要做手术,他就四处借钱,前后做了三次大手术才保住了性命,花费近十余万元。由于刀口感染久久不能愈合,以后多年,母亲一直吃药打针需要护理。

为了照顾母亲,他搬到母亲的房间。早上起来就烧好开水先为母亲泡上一杯热茶,然后给老人洗脸、梳头;经常给母亲买回羊肉,煮烂切碎拌饭给老人吃,给她补充营养;母亲夜间大小便不方便,他经常守到很晚,总是等母亲解完手才去睡;担心母亲躺久了背上生疮,他就夜里起来为母亲翻身,有时把手垫在母亲的后背上,一垫就是半个钟头;为使长期卧床的母亲舒服一些,他细心地在床上先垫一层毛毡,再垫上羊皮;天气好的时候,经常把母亲抱到外面去晒晒太阳……

为了给父母治病,十多年来,罗桑扎西吃苦受累也毫无怨言。他的弟妹不少,渐渐长大后,也能够帮着他照顾老人,但他从不让他们投入过多的精力,他深知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他要弟妹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为此,他把两个弟弟一直供读到中学毕业,让一个弟弟当了兵。为了使弟妹们能够成家立业,他把自己的婚事耽搁下来,他至今都没有结婚,依然和母亲相依为命。目前,他的弟妹都已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日子。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罗桑扎西没有忘记当初是好心的群众帮助了他们,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良心,他把爱和善良不仅仅给了父母和家人,还用爱心去关心帮助别人。

在1972年8月的一天,罗桑扎西正在山上放牧。一场大暴雨夹着冰雹突然袭来,当他赶着羊群匆匆下山时,发现山下有一个迷路的女孩,是村里5岁的卓玛。罗桑扎西顾不上惊慌的羊群,把卓玛抱了起来,骑在一头牛的牛背上向沟外奔走。山洪中,牛慌乱了脚步,奔跑中将罗桑扎西摔了下来,当场晕倒,从此落下了腿部残疾。而他紧抱在怀中的小卓玛却安然无恙。

五保户老人才让扎西病重,罗桑扎西拿出家里仅有的800元钱给老人从县上买来抗癌药、止痛药,精心伺候,直至老人含笑离开人世。村民卓玛的12岁的女儿在放牧时不慎摔伤,家庭困难无钱看病,他立即给卓玛家送去1500元钱。

罗桑扎西说:“自己只是草原上一位普通的牧民,也许做不了什么大事,如果能带动更多的人去尊老爱幼,关心他人,也算为社会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他含辛茹苦孝亲敬老,感动草原,那是儿女对父母抚养的感恩。懂得感恩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一种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这种道德是一种精神,需要我们不断发扬;这种道德是一种火焰,需要我们添禾加柴;这种道德更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共同传递。

吴新芬:下辈子我还做军嫂

吴新芬,女,1975年生,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干部。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2009年,在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

她从学生时期就崇拜军人,少女时期的她最想当军嫂。当这个梦想就要实现的时候,她发现,她面对的是漫长艰辛之路。对此,她无怨无悔。

她从小就崇敬英雄

1975年,吴新芬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儿童时代,她就十分向往军营、崇拜军人。从高中到大学,她写了50多万字的日记,其中有230多篇写到党、国家、军营和军人。收集了15多万字反映赵珍妮、韩素云、刘国华等英模事迹的资料。创作了31首关于军营的诗,并给这些诗取名为《绿色风景线》,抒发对祖国和军队的热爱。在大学里,每到建军节,吴新芬就给部队写信。她常对同学说:“我这辈子,注定要与军队结缘。如果当不了军人,就去做一名军嫂。”于是“军嫂”的绰号从此叫开了。别人叫她军嫂,吴新芬乐意答应。1997年吴新芬毕业。毕业照上,别的女同学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唯有吴新芬特意穿上借来的军装。

从读初中开始,吴新芬先后给驻守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和南中国海的海防将士寄出过140多封慰问信,她和王俊景的相识就缘于一封写给西藏边防战士的信。

事情要追溯到1993年。那年元旦,吴新芬像往年一样把对边防军人的新春问候和祝福装进信封,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到了西藏错那边防。1992年底从河南禹州入伍的王俊景,就在驻西藏错那某部服役。他碰巧收到了这封“家书”,拆开后才知道是河南老家一名女学生写给边防军人的慰问信。当晚,王俊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以“高原一兵”的身份给吴新芬回了第一封信。从此,书信将这两位天各一方的青年联系起来。

1996年,吴新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郑州东方耐火材料集团公司工作。1997年,王俊景从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在吴新芬支持下申请回到当兵的连队去。此前,他们曾有一个约定:等通信达到365封的时候,在王俊景进藏前,在香港回归祖国那天在家乡见面!

7月1日那天,在郑州火车站车站商场门口伫立许久的吴新芬在离她不到30米的人潮中,看到一名英俊的军人,一身笔挺的军装,肩上两条红色学员牌,他一眼就认出了王俊景。当时她心里直打鼓,想叫住他,但信里称呼惯了的“景哥”,却怎么也叫不出口。

在火车站旁一家小餐馆里,王俊景请吴新芬吃了第一顿饭,开始了他们第一次约会,也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次约会。然而,话匣子刚刚打开,王俊景却该上车了。望着列车一路西去,消失在视线里,吴新芬在站台上哭了,那是一个花季少女伤感的爱情热泪。

车站一别,吴新芬清纯的模样在王俊景脑海中挥之不去,一到部队他就给她写信。随后两人以兄妹相称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彼此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走进对方的情感世界。

但从那以后,吴新芬很长时间再没有王俊景的消息,寄出去的一封封信件石沉大海。吴新芬放不下牵挂,她想方设法打电话。1998年3月25日,她终于联系到王俊景所在的部队,得到的消息让她大吃一惊。

原来,1997年10月25日,王俊景在抢修驻地群众的高压电线时因公致残。出于年轻人的微妙心理,他主动中断了与吴新芬的一切联系。得知这一情况,吴新芬立即离家,千里迢迢赶到了王俊景接受治疗的成都军区总医院。当她看到失去双臂、左腿严重致残、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能动、浑身被纱布包裹的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王俊景时,她依然选择留下。

王俊景是个硬汉子,当初中断书信联系,就是不想拖累吴新芬。现在,看到心爱的姑娘风尘仆仆地赶来,他心中十分感动,但是,想到自己的病情,他有意冷落吴新芬,甚至通过冷漠向她下“逐客令”。

对此,吴新芬默默承受着,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王俊景。有一天,她见王俊景心情有些好转,便给他念自己以前写过的一首小诗——嫁给军人我不一定幸福/但不嫁军人我就一定不会幸福/纵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你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来接纳你/陪你度过今后的岁月……

听着心上人的爱情表白,王俊景泪如雨下……

我要用爱让你站起来

有天上午,吴新芬见他难受的东张西望,猜想他是想解大便了,于是急忙把便盆塞到他的臀下,可他怎么也解不出来。原来,王俊景患上了卧床病人常见的便秘。吴新芬就在他的肛门处抹上清油,仍无济于事。眼看着王俊景痛苦的样子,吴新芬决定用手指给他抠,一点、一点……

病情虽稳定了,但王俊景两条腿的肌肉烧伤四分之三以上,左脚掌已被萎缩的肌肉拉得与左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根本无法走路。按照医学界的临床病例,医生曾对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过余生”的结论。

不能被命运改变,一定要让王俊景重新站起来!

吴新芬抱着王俊景的腰开始练站立。为了锻炼他的腿部力量,她有时就跪在地上扶着他的左脚,一公分一公分地挪。累了就给他做腿部按摩,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

一个月以后,爱的奇迹出现了!王俊景不仅能靠墙站立,还能慢慢向前移动。1998年6月17日,王俊景能自由行走了!两人激动地靠在一起,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2002年,为了更好照顾王俊景,吴新芬提出结婚。当年8月1日建军节那天,吴新芬和王俊景回到山南军分区领取了结婚证。那晚,吴新芬抱着王俊景哭了,泪水不为别的,只为跟心爱的人在一起,真正成为了一名边防军人的妻子。

用心拥抱情更暖

吴新芬和王俊景婚后的生活是快乐的,但也充满了艰辛。为了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一套旧炊具、两架单人床、一个破纸箱,成了他们的全部家当。为给王俊景买好一点的营养品,吴新芬开始出去找工作,因日夜需要照顾王俊景,一直没有哪家单位愿意提供合适的工作。

有好心人提醒他们向部队求助,的确,像王俊景这样因公致残的军人,部队和国家有责任承担他和家人的生活。但善良的军嫂吴新芬却说:“俊景的第二次生命是部队给的。当时为了给他输血,去了两卡车战友,现在俊景身上80%的血都是战友给输的,我咋能再给部队添麻烦。”

王景俊家里的境况更是艰难。家里有80岁的奶奶,年近半百的父母,还有一个身患脑瘫的哥哥。吴新芬毫无怨言,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为了增加收入,吴新芬放下自己的面子,蹬着借来的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收破烂,把积攒下的钱买成营养品。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承包了10多亩贫瘠的山岗地,干起了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在吴新芬的努力下,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又有了生气。

2009年,以吴新芬和王俊景为原型的电视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在央视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一次访谈中,王俊景用残肢艰难却深情拥住妻子的一幕,令在场的很多人潸然泪下。

好军嫂吴新芬的事迹经过各种媒体报道出来以后,吴新芬获得过一连串的荣誉,其中包括中共十七大代表、2008奥运火炬手等等;根据她的事迹改编的电影、戏剧、电视剧相继上映上演,越来越多的媒体请她去做节目、采访,但吴新芬依然是平淡的自己。

在吴新芬的细心呵护下,如今,王俊景已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会用电脑、能发短信、上街买菜。说起王俊景的现况,吴新芬特别欣慰。这种乐观情绪,还感染到了女儿甜甜。如今只要饭菜合在一起,王俊景就能自己进食,两岁就懂得给爸爸喂饭的甜甜,经常调皮地说:“我还是喜欢‘三个一口’,爸一口,我一口,妈一口。”

每天,此情此景,让吴新芬夫妇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

“爱情是用心的,与手脚无关。”

张公兰:赡养106岁截瘫婆婆的82岁儿媳

张公兰,女,生于1930年8月,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先后被评为2009年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2009年第三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一位自己也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人,与106岁的婆婆相依相扶整整65年。这期间,婆婆两度丧子,年近80又因车祸高位截瘫,卧床29年。不管是承受家庭遭遇的种种不幸,还是为全家人的生计劳苦奔波,都没有影响她无怨无悔地孝敬侍奉婆婆。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用躬行孝义折射出中华文明的道德之光。

厄运连连,她挺身支起顶梁柱

张公兰祖籍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乡东明村。父母都是嘴里含块冰都化不出水来的农民。父母孝敬外公外婆,在微山湖一带是出了名的。1944年,张公兰经媒人介绍与大屯镇大屯村唐金成结为夫妻。那年,张公兰刚满16岁,丈夫18岁。过门后,张公兰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婆对儿媳,也是关怀备至,婆媳和谐相处,传为佳话。

1977年春节刚过,丈夫唐金成感到胃疼,经检查确诊为胃癌。张公兰如雷击顶,顿感天旋地转。金成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他哭着对公兰说:“癌症是治不好的病,你也别费心了,娶了你这样知疼知热,尊老爱幼的媳妇,我知足了。要说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咱那近80岁的老娘了,我就把她托付给你了!”

在丈夫生病到去逝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公兰一方面四处寻医给丈夫看病;一方面瞒着婆婆,不让婆婆知道丈夫的病情。当婆婆从年幼的孙子口中知道了实情的时候,婆婆抓住张公兰的手哭得死去活来。张公兰哭着对婆婆说:“娘,您老不要太伤心了。金成走了,不还有您儿媳妇我吗?只要我活着,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就不会让你饿着。”

丈夫去世后,张公兰挺起脊背,顽强地成为这个不幸家庭的顶梁柱。在一种超常的毅力支配下,张公兰撑过了一个个寒冬酷暑,又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她时常对她的儿女们这样说:“想让人家瞧得起,咱们自家人要有志气,要能吃苦能干事。”几个孩子也很听娘的话,深知娘的一片苦心,几年下来,一个个也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大儿子从部队回来后,经商已有起色;二儿子精通机电技术,在一家机械厂当维修工;三儿子开了一家面食加工店。看到几个孩子事业上也都有了成就,张公兰很是高兴。

可就在这时,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个多难之家。1981年6月,婆婆为保护曾孙子,发生了车祸,高位截肢。幼年丧母、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落下残疾,人生的所有不幸似乎都落在了婆婆身上,给婆婆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婆婆的性情因此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孤僻。尽管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婆婆,张公兰却还是常常遭到婆婆的冷遇、斥责和埋怨。但张公兰理解婆婆的心情,面对婆婆的挑剔和烦躁,她始终和颜悦色、逆来顺受,以最大的耐心化解婆婆心中的积郁。只有在深夜时,钻进被窝里,她才能偷偷地落泪,宣泄一下自己的委屈。

一次次变故让唐家背负起越来越重的债务,张公兰心头的负担一天比一天加重。除了照看婆婆,张公兰总是没日没夜拼命地干活。“为了养家糊口,耕田插秧收稻子,捕鱼挖藕割苇子,俺娘什么样的活儿都干了,什么样的罪都受了。”张公兰的大女儿唐如敏回忆起童年往事,泣不成声。白天忙一整天地里的活儿,傍晚回到家,张公兰就在家门口摆个摊卖茶水瓜果。夜晚侍奉婆婆睡下后,就点盏煤油灯纺纱织布,时常熬到黎明。她像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超负荷地运转着,至今想起来,她都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么挺过来的。

让婆婆安度晚年

为使婆婆过得舒适,张公兰想了许多办法。首先给婆婆的床铺铺上松软的海绵,几床换洗的干净被褥。夏天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张公兰专门缝制一顶又高又宽又长的蚊帐,又跑到集上买来上乘的芭蕉扇,天一擦黑,张公兰就守在婆婆的床前,给婆婆掖好蚊帐,发现蚊子哪怕只是一个,她就钻进蚊帐里扑打。婆婆喜欢吃糖,她专门买了几斤冰糖,一年四季冰糖不断,茶水里放的,口里含的,让婆婆吃个够。

岁数大了,加上长期卧床,婆婆的身体比较容易得病。为了预防婆婆生病,她总是预备一些预防感冒、拉肚子的药物。如果药物不管用,她就马上到村卫生所把医生叫来,惟恐婆婆受罪。2007年6月的一天夜里,下着暴雨,婆婆突然说肚子疼,张公兰感到不妙。她和婆婆相处几十年,婆婆啥脾气性格她是摸得一清二楚。婆婆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如不疼得厉害,她是不会奈何人的,张公兰听到后马上顶风冒雨,到村卫生所叫来张医生,经诊断是婆婆肠胃不好,张公兰跟着张大夫取了药。当婆婆吃过药后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为了担心婆婆再出症状,张公兰一直守到天亮。

长年卧床,最怕寂寞。张公兰每天再忙再累,也要抽空陪婆婆拉呱儿、说笑儿;婆婆爱干净,张公兰就把屋子拾掇得井井有条,房间喷些清洁剂,内衣被褥勤洗勤换;为使婆婆不生褥疮,张公兰每天都要定时给婆婆翻身擦洗;怕婆婆长时间一个姿势躺着难受,就时常脱鞋上床,把婆婆搂在怀里;婆婆爱吃糖,张公兰就在婆婆手边摆个装满冰糖的小罐儿,婆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婆婆想吃水果,再贵张公兰也要买回来,切成薄薄的小片,用热水温过,再一片片卷进婆婆嘴里。婆婆常对四邻说,“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遇上这么个好儿媳。”

如今,张公兰及其子女已成为村里村外学习的榜样。找个像张公兰一样孝敬的媳妇,是大屯村每个青年人的追求。有位熟读经书的老者异常感动,打趣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如张公兰。”不想,“娶妻当如张公兰”一句话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好多人家挑选儿媳的重要标准。

面对社会的肯定和赞誉,张公兰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朴本色,她压根就没把自己的行为当做一件了不起的事。

“俺没做啥了不得的事,孝敬自己的老人是应该的,俺凭的是自己的良心!”

任菲莉:给孩子生命,世界才有希望

任菲莉,女,生于1964年,汉族,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会计师。2009年当选“2009感动中国”候选人,并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2010年2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中国之声”播出了由中央文明办、央广联合录制的中国十大好人之任菲莉感人事迹的广播剧。

24年来,她坦然面对家庭磨难,用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爱,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和精神压力,含辛茹苦照料着一双患有“脑瘫”的双胞胎女儿;她努力工作,多次获得国防科技大学业务评比嘉奖;她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为了帮助更多同病相连的家庭,2001年创办了湖南省第一个全方位为残疾人服务的网站“菲莉雅爱心屋”。聘请康复专家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5人次……

她给予弱女以生命

1988年9月22日,任菲莉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上天一下给了她双倍幸福。可是,在孩子一岁七个月时,因为发育迟缓到各大医院检查均被诊断为“痉挛型重度脑瘫”。医生建议任菲莉放弃治疗,但她很倔强:“不管怎样我都要治下去,我要求不高,只要她将来能记得自己的名字,会自己吃饭就行了。”

经过3年的治疗,两个女儿的病毫无进展。雪上加霜的是,在这个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曾经是家庭顶梁柱的丈夫见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治疗效果甚微,开始心灰意冷,甚至无比绝望,最终选择了退缩,无情地抛下母女3人,离开了这个最需要父爱支撑的家,竟然与任菲莉离了婚。

那一段日子,任菲莉陷入了痛苦、彷徨、失落的情绪当中,精神几近崩溃。但是她咬紧牙关,顽强地活了下来,为了女儿,为了自己,为了对得起上天创造的生命。从此,她努力用理智控制和调整着自己的情绪,以一种乐观、坚韧、自信、温暖的心对待生活,一个人背着两个孩子,踏上了四处求医的漫长之旅。

24年来,任菲莉对两个女儿不离不弃。22年来,任菲莉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24年,任菲莉——这位人到中年的母亲,承受着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啊!1995年女儿在北京动手术,她7天7夜没睡觉,一直守护在女儿的身边,帮孩子翻身、接大小便,累了也只是趴在床边稍作休息。

苍天有眼,任菲莉的爱亲之心感动了上苍——2003年她的大女儿终于站了起来!欣喜之后,任菲莉开始制定出更加周密的康复、教育计划,她不但是孩子们的母亲、保姆,还是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写字、画画,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穿衣吃饭。

为了不让女儿与社会隔绝,任菲莉总是带她们尽量多地参加活动。2001年3月,她曾带着女儿参加了电视台举办的“瞧!这E家子网上家庭秀”的网络比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通过这场比赛,她们一家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大毛、二毛(两个女儿的小名)从此也自信起来,第一次面对电视台摄像镜头时,两个小姑娘吓得大哭,到现在已经可以从容地面对陌生人。

更可喜的是,大毛不但能读书、写字,还会简单的英语对话,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做一些简单的网络维护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博客,还开始在网上跟网友交流。最近,大毛报了一个残疾人学习班,学习网页制作,并在妈妈的帮助下,正在筹划开一家网店。

有记者去任菲莉家里采访,惊喜地发现两个孩子的进步如此之大。“我告诉你哦,妈妈在网上玩‘开心农场’,还是我教她的呢!”小菲雅一字一顿,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上次有个哥哥来家里玩,教小菲雅玩开心网上的“开心农场”游戏,两个小时之后,她就学会了怎么玩。“我学会了之后就教妈妈玩,妈妈再教小毛玩。有的时候,我也教小毛玩。”大毛说话还是有点吃力,但是说得很清晰,表达也很顺畅。

她给予社会以希望

任菲莉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她自费创办了湖南省乃至全国第一个为脑瘫患者家庭提供康复信息交流服务的网站“菲莉雅爱心屋”。通过爱心屋,任菲莉想把自己这二十几年来整理的一些资料让脑瘫患者家人查阅。

随着爱心屋的深入开办,任菲莉开始觉得光让脑瘫患者和家长查阅资料还远远不够,一些访客还主动向她请教,有些问题很专业,任菲莉自己解答不了,于是,她联系上一些曾经治疗过女儿的治疗脑瘫的专家,请他们在网上义务解答脑瘫患者及家长的咨询。她的爱心善举得到了许多专家的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通过“菲莉雅爱心屋”,许多患者和患者家属与相关专家建立起了医患联系桥梁,对于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网站创办起来以后,任菲莉的角色就发生了大的改变,她不再只是一对脑瘫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爱心网站的维护者,是许多脑瘫患者家长的朋友。一群脑瘫孩子还亲切地称呼她“任妈妈”。白天,任菲莉要在单位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晚上,她照顾两个孩子入睡后,她就走进自己的“菲莉雅爱心屋”,精心维护这个公益网站。在网络上玩玩游戏也许很轻松愉快,但是,从事网站维护,作为医患联系的中间人,任菲莉的工作量可不算小。但是,她从不叫苦叫累,付出爱心,对于任菲莉来说,是一种幸福,而非负担。

“菲莉雅爱心屋”开办十余年,网站注册会员就有3万多名,聘请康复专家为“脑瘫”患者及家庭提供免费康复咨询5万多人次。许多次,任菲莉还将一些“脑瘫”孩子接到家中,手把手地教他们进行穿衣吃饭、操作电脑等日常活动。一名上肢严重障碍的12岁孩子在任菲莉的训练下,现在已经能够自己操作电脑了。

除了开办“菲莉雅爱心屋”,任菲莉最近还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和微博,每天在线与网友交流,与患者交流,不但回答网友们有关疾病的问题,对于网友们提出的其它问题,她也总是耐心解答。

2012年1月20日上午,省、市、区三级宣传部领导看望和慰问了任菲莉,并带来了慰问金和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全国道德模范的亲笔新春贺信和贺卡。这已经是任菲莉第三次收到李长春同志的祝福了。

“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国家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和礼遇,以后我更要发挥道德模范的带头作用,更多的投身公益事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阅读全文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情节层层推进,写得真心很不错。作者大大剧情走得快,人物形象丰满,悬念也不少,很合我胃口。

作者:本书编写组类别:虐文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榜样100位感动中国的道德之星小说全文